【關鍵詞】英語課程 開發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76-01
筆者認為,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英語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對英語課程進行深度開發,使英語課程彰顯其價值。那么,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英語課程開發呢?
一、開發實踐課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豐富的基本活動經驗有助于知識的習得與建構。”《英語課程標準》也指出:“英語課程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可見,英語學習不能僅局限于師生之間的口耳相傳,而要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開展運用英語的實踐,讓學生在“親歷親為”中習得英語知識。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開發出有利于學生“親歷親為”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英語,將英語學習與知識建構有機結合起來。
例如《In a toy shop》的教學。該課的教學核心內容是掌握“認物”的表達方式:“What?蒺s this/that?It?蒺s a…”雖然教師單就這個句式進行講授,學生也能很快“記住”這個句式,但是從生活運用的角度看,僅僅只是“記住”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可以對《In a toy shop》進行課程再度開發,將教材的內容改編成一出真實的生活劇——“In a toy shop”,將課堂布置成“真實的商店”,讓學生在近似實景的情境中進行對話。此時,學生可能會問:“What?蒺s this/that?”也可能會說:“What do you want to buy?I want to buy…”還可能會問:“How much is this?”……這樣教學,既激活了學生的已有語言知識,又促使了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語言知識。這樣的課程開發能夠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英語。
二、開發鄉土課程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環境往往造就了人們不同的思維方式、文化特質。如果教師在組織課程教學時,不考慮地方性的差異,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沖突與矛盾。目前我們使用的英語教材基本上是根據中國各地域人們知識水平的現狀抽樣和英語語言自身體系的特點等編排而成的,正是這樣的編排思路,使得教材中的句式結構、對話內容呈現出一種“程式化”的傾向,更使得英語課程與學生各具個性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有必要對現行的英語課程進行“鄉土化”的開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習得英語。
例如,教學句型“Welcome to…”,筆者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鄉土化”的開發,將學生熟知的家鄉文化融入句型的學習過程之中。筆者編創了一個“Zoom和Zip游淮安”的故事,讓學生跟隨Zoom和Zip一起游淮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地學習和運用了“Welcome to…”句型,而且還學會了如何用英語來表達淮安的土產和風景名勝。這樣教學,能使學生感受到英語與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三、開發文化課程
“每一種語言都有各自生長的土壤”。中國與英國有著悠久的且各成體系的歷史文化,正是這些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孕育出了兩種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語種——漢語和英語。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指導學生學習英語的語言形式,而不去幫助學生了解寓于語言背后的文化,那么英語的學習就會因缺少文化支撐而變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師有必要對英語教材進行文化課程的開發,以文化的融入來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以文化價值的滲透來幫助學生建構“英語的思維體系”,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獲得文化素養的提升。
例如《Halloween》的教學。《Halloween》是一篇典型的介紹西方國家傳統節日文化的文章,教學的核心內容是讓學生了解萬圣節晚會前的準備工作。教材中提供了兩個場景:一個是在客廳里,Ben和家人討論萬圣節晚會的所需物品;另一個是在商店里,媽媽帶著Ben和Ron購買商定的所需物品。在具體的教學中,學生會對“過萬圣節所需的物品”產生認知困惑:“他們為什么要買這些東西?買這些東西有什么用?”此時,教師可以對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文化開發:如搜集有關Halloween、Christmas等西方傳統節日的故事,將其編撰成冊;精選能體現西方文化的圖片,并制作圖片集;將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以影片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獲得直觀的信息……適當地開發文化課程,會讓學生深刻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讓學生在對東西方語言進行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建構英語思維體系。
總之,教師應該重視對英語課程的開發,進而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