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培養 小學生 數學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79-01
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小學階段雖然是老師扶著走的階段,但是也要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小學生數學思維方式、思維深度及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讓學生盡最大努力去獨立解決數學問題。這個“獨立”并不是完全脫離老師的指導,而是不借助其他同學的幫助或提醒,僅在老師科學、合理的引導下去解決,是學生自主感受數學條件、明確數學問題、形成自己的數學思路、提高數學能力的過程。在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老師要做的應該是分析學生在思維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思維障礙,并根據學生的差異,給予適當的分層引導,從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數學問題的興趣,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服務。如學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要運用學生已有的小數和分數的知識及日常生活經驗,通過實際的情境,讓學生獨立思考: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等為什么都可以用小數來表示?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我都適當地進行分層點撥,使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已有思維能力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真正產生質疑了,說明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都在原有的層面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由于小學生的形象思維面對的是小學數學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設疑—釋疑—質疑”等一系列的過程,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并使學生養成質疑的好習慣。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除法——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過程中,教學完例題,學生自主練習了幾道豎式計算,對“商中間有0的除法”有一定的認識的時候,我適時提問:“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要使商中間有0,被除數的中間是不是一定要是0呢?”問題一出來,學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有同學說:“比如612÷6,被除數中間不是0,但結果中也有0。”于是我又適時進行小結和引導:“看來中間不是0的時候,商中間也會是0。”話一說完,馬上又有學生質疑:“老師,672÷6中間不是0,商中間也不是0,看來還不對。”在我的一次次設疑,孩子們一次次的質疑過程中得出結論: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只要百位全部除完,十位上的數字比除數小,那么商的中間一定就有0。這樣,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尊重學生思維的成果
要想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要幫助學生用數學思維方式去思考、解決數學問題,并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樹立自信心。作為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思維的成果。因為這些成果都是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而收獲的。比如在復習《四則混合運算》的過程中,我們要先引導學生整理復習內容,填寫下面的例題:
1.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要( )依次計算;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后算( );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后算( )。
2.在一個有括號的算式里,要按照先算( )里面,后算( )外面的順序計算。
解答這些題目,可以幫助學生整理以前學過的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但在整理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錯誤。這時我們要對學生的思維成果給出評價,對正確的要肯定、表揚,對出現錯誤的地方,要給予點撥、指導,以幫助他們提高思維的正確率。
四、幫助學生完善數學思維體系
讓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是我們數學教學的目的,它能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對小學生來說,運用已有的數學思維方式去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有限,如學生會解小學文字題的數學題目,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很難把實際問題翻譯成文字,再把文字翻譯成算式。這就要求老師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收集實際生活中與所學數學問題相關的內容,并引導學生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能力是學生終生受益的財富。“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長期目標。因此,在制定和落實“三維”目標的時候,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