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 數學課堂 評價藝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81-01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可見教學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過程,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樹立學習的信心。
一、注意傾聽——不敷衍
作為小學數學老師,要具備一定的課堂感知能力,學會傾聽,尊重孩子們在課堂上發表的觀點,并作出及時、正面的評價,以促進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例如,在教學《體積單位的換算》時,我創設了一個探究性問題:1立方米=幾立方分米?讓孩子們合作探究、大膽猜想,然后嘗試說說自己這樣猜想的原因。孩子們通過討論和探究后。
生甲:我猜想,既然1m等于10dm,1m2等于100dm2,那么1m3應該等于1 000dm3。
師:說得很好,還有其他觀點嗎?
生乙:我用實物來說明:1m3的立方體,就是每條邊為1m即10dm的立方體,也就是邊長為10dm(面積為10dm2)的正方形疊了10層,10個100等于1 000,因此1m3應該等于1 000dm3。
師:這位同學能夠用不同的方法來解答,而且回答得很有道理。
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都嘗試用與眾不同的方法去解答,積極性很高。
生丙:1m等于10dm。我用1dm3的正方體去擺,就必須擺成一個長為10個,高為10個,寬也為10個的大正方體,總數剛好是1 000個,所以,1m3=1 000dm3。
二、心中有“度”——不盲目
教師的課堂評價必須是有目的的評價,應做到有度、有節。這樣的度,必須首先建立在正確的基礎上,對學生合理性反應作出正確評價,同時,還必須建立在對學生起正作用的目的之上,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在教學評價中,有的老師容易犯一些有意或無意的錯誤,起到的是反作用。如:有的教師在提問學生后,由于有的學生沒有回答到點上,或回答不符合教師的胃口,就不進行評價,而找其他同學回答,結果,冷落了該學生。而有的老師,對于學生的回答,不管好壞,都是一律表揚,造成學生分不出哪是對的、哪是錯的,給人以好壞不分的感覺。這也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
可見,在課堂教學評價上,教師應有正確的評價標準,對于學生的評價一定要適度,以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三、啟發思考——不急躁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因此,教師要注意通過課堂評價,啟發學生進行交流。
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我出示探究性問題:小朋友們,我家門前有塊空地,現在有20個都是1米長的柵欄,準備把這塊空地圍出來當菜地。我希望能使圍出來的菜地面積最大。該怎么圍呢?為了啟發學生思考,我問孩子們:“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什么?”讓學生懂得解決復雜的問題,必須用分步的方法。
生甲:先要確定這塊菜地的周長,因為是20個1米長的柵欄,所以周長是20米。
師:太好了!這位同學已經朝問題的有效解決走出了非常成功的一步。那接下來該怎么辦呢?
生乙:確定菜地的邊長。
師:很好。那么接下來大家算算看,該怎么圍?
通過這樣的引導,孩子們已經基本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有的同學說圍成7×3的菜地,有的同學說圍成5×5的。這個階段很多同學都還是停留在猜測的階段。為了得到能說服人的結論,就需要有一個科學的過程。于是,我又引導孩子們進行充分的證明。同學們展開了討論,最后,有一組同學用列表格的方法來說明。
通過這樣列表的方式,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圍成5×5的菜地可以實現面積的最大化。然后,我又引導孩子們去思考:通過這樣的表格,還看出了什么規律?
生丙:我發現,長和寬的差越小,圍成的面積就越大。
師:說的有道理。不過,大家都認同他的觀點嗎?
生丁:丙的說法有點問題,應該是在長與寬的和一定的情況下,長和寬的差越小,圍成的面積越大。
在我一步步地引導下,學生的理解不斷深化。可見,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要發揮啟發的作用,讓學生積極地去思考。
總之,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可通過評價,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以激發課堂的活力,實現教學的目標。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