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交流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82-01
合作與交流是同學們參與課堂的重要途徑。新課改以來,數學教師通過師生對話、小組合作等方式,使同學們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很多教師在組織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被激發出來,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那么,怎樣才能開展有效的課堂交流呢?
一、創設問題要“適當”
學生參與數學交流主要是圍繞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的,而這些交流的問題主要是教師通過課前預設或根據課堂教學的推進而靈活設置的。為了有效地開展交流,需要教師創設有效的問題。設置的交流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問在“最近發展區”,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比的基本性質》時,在導入階段,筆者讓同學們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學生通過學習,既鞏固了上一課內容,也為順利導入本課打下了基礎。然后,我讓學生以比和分數、除法的關系為基礎,猜測比是不是也具有類似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性質,再讓孩子們舉例說明。這樣的問題,建立在同學們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又適好高出已有的知識,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學生通過組內交流等方式展開合作學習。
二、引導交流要“適時”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老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時要注意把握時機,在孩子們沒有交流需要的時候,讓他們進行交流與合作,必然沒有效率。那么什么樣的時機才適合交流呢?我想,應該是孩子們產生了強烈的與他人交換思想的欲望時或碰到問題自己單獨無法解決時,才是開展數學交流的合適時機。
例如,筆者在教學《分數的再認識》時,創設了以下探究問題:“五一”節的時候,小華與小亮來到書店買書,小華花掉了身上■的錢,小亮花掉了身上■的錢,問:小亮花掉的錢比小華多嗎?
同學們對這樣的問題在同桌之間展開了討論。
生甲:“小亮多。”
生乙:“不一定。”
由于同學們的觀點不一致,他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時有一位同學說:“沒辦法確定誰多。”對于這樣的回答,我抓住機會,問:“為什么?”
該生:“如果小亮帶的錢比小華少,那么小華有可能用掉的比小亮多。例如,如果小亮帶了60元,小華帶了150元,那么,小亮就花了40元,小華花了50元,所以說題目中條件不充分,答案是不確定的。”
抓住這樣的機會,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展開了充分的交流,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師指導要“適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開展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起著引領的作用。教師在引領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適度引導:在學生交流中遇到困難時要進行點撥;在交流偏離方向時要給予糾正;在交流無法深入時要進行引導等,以促進交流的有效開展。
例如,我在教學《分數加減法》時,出示例題:■+■=?抽幾位學生上臺板演。在板演中,有位同學先把■轉換成■,然后計算■+■=■。對這位同學的算法,我追問道:“同學們,為什么在這里要把■轉化為■,難道就不能直接加嗎?”該同學解釋道:“不行,用畫圖法我們知道,■同■的分法是不同的,沒法計算。”我說:“講得很對,而且你還懂得通過畫圖法來解答這一問題。真棒!”這時,還有另外的同學也舉手了:“分母不同是不能直接相加的,不同分母的分數要進行通分后才能相加。”……于是,我給孩子們導入了單位分數的概念,對孩子們說:“其實不同分母的分數就是不同單位的分數,是不能相加的,只有同分母分數才能直接計算,對于異分母的分數,必須把單位轉換成相同的分母分數才可以加減,所以大家請記住,分數單位必須要相同才能進行加減。”
在這個基礎上,我又引導孩子們思考:■-■該如何計算?于是同學們很積極地在同桌之間進行交流,并且很快就把問題解決了。可見,在孩子們掌握了適當的方法后,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引導孩子們由此及彼,深入思考,激發了孩子們交流的欲望,提升了他們思維的能力。
總之,數學交流是數學教學的有效手段。通過數學交流,一方面使孩子們掌握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使孩子們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提高數學素養。小學數學教師要正確認識在課堂中開展數學交流的重要性,通過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們開展數學交流,以培養孩子們交流的能力。
(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