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品德課堂 生活化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85-01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與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在小學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只有將生活與品德教育有機聯系起來,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使小學品德課堂生活化。
一、真情體驗,走進生活
傳統的品德教育注重灌輸和說教,致使學生的情感與生活嚴重脫節。筆者認為,品德教育應該讓學生走進生活,使其通過親身的實踐和體驗,真切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進而觸及其靈魂深處,使其領悟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
例如,教學《別把花草弄疼了》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實踐環節。筆者先讓學生說一說花草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人們應該怎樣保護花草。接著,筆者把學生帶到校園內的綠化帶旁,要求學生動手制作標注有環保標語的牌子,并將這些環保標牌插在綠化帶內。學生天天都能在校園內看到自己制作的環保標牌,激發了學生保護花草、美化環境的情感。這樣的實踐活動,將生活和品德課堂緊密聯系起來,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二、角色扮演,品味生活
教師可以將舞臺表演藝術移植到課堂教學之中,通過組織課堂表演或再現生活場景,把學生帶到生活情境之中,引導學生通過對行為的辨析而獲得情感的體驗,即在課堂上運用角色扮演法。運用角色扮演旨在活用文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文本中的抽象情境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以喚起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促使學生自覺地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參與辨析,獲得真知。
例如,教學《皮諾曹的鼻子》一課,筆者要求學生先閱讀課本,然后編排課本劇《說謊的害處大》。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筆者趁勢引導學生思考:“你有過相關的體驗嗎?”“這樣的行為好嗎?為什么?”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過程中對說謊的害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的角色扮演,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還為師生、生生的互動對話搭建了平臺。
三、創設情境,感悟生活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在品德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創設情境,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在公共汽車上》一課時,筆者用播放視頻的形式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在候車室里,一位叔叔亂扔香蕉皮和易拉罐,隨后又蹺起了二郎腿吸煙。視頻播放完畢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3個問題:(1)你發現了哪些不文明的行為?(2)他這樣做會給大家帶來什么影響呢?(3)如果你在場,你會怎樣勸阻他?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視頻播放給學生的視覺帶來極大的沖擊,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生活場景之中,喚醒了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自主體驗中得出了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
四、相機引導,理解生活
小學生年齡小,思想單純,缺乏生活經驗,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他們對某些社會現象的認識往往比較片面、模糊,甚至會對其產生錯誤的理解。因此,在品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分析生活,從而使學生對生活、對社會有比較全面、客觀的認識。
例如,教學《誠實守信》一課,筆者為學生呈現了誠實守信的正面例子,讓學生認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學生呈現了因不誠實守信而獲得利益的事例。此舉意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的復雜性,讓教學回歸生活。另外,筆者還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邊的人所遇到的誠實守信的事例或不誠實守信的事例,對不同的情況進行比較,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思考和探索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促使其學會根據情境做出恰當的判斷和行為選擇。
筆者認為,生活是最好的課堂,生活的課堂就是教師引領學生在經歷生活的過程中超越、發展、創造和自我更新。教師應該牢牢把握住“認識生活、豐富生活、表現生活、學會生活”這一切入點進行教學,使小學品德課堂生活化,進而提升品德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