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幼兒 言語交際 有效交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A-0089-01
前幾天,表姐帶著小外甥女從南京回來探親。小外甥女正上幼兒園,雖然年紀小,但是能說會道,不少日常知識都能隨口道來。周圍的長輩就覺得:不愧是在大城市生活的小孩,就是比農村小孩懂得多。的確,由于地域的差別,城市和鄉村的幼兒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存在著差異。農村的孩子進行語言信息交流的途徑不多,對于語言信息量的儲存明顯比城市的幼兒要少。根據語言學家研究表明:孩子進行信息交流的途徑越多,積累的相關知識信息就越多,而語言信息量增多之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就會不斷提高。鑒于此,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該拓展信息交流的渠道,不斷豐富農村幼兒的語言信息量,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
一、轉變家長觀念,促進家長和幼兒的有效交往
家庭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港灣,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能夠有效地促進孩子的成長,父母與孩子有效地溝通能夠促進孩子語言信息量的增加,讓孩子在交流情感的同時,增長見識,豐富語言積累。很多家長都錯誤地認為,孩子還小,沒什么可溝通的。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提到兩件事情:①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在醫院里拒絕打針,他爸爸用盡全力去抓他,而小男孩拼了命地反抗。②女兒圓圓小時候也怕打針,要到處置室門口的時候,女兒說不打針了。尹建莉就耐心地開導女兒,最終女兒接受了打針。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大人只要正確地把理由陳述給孩子,孩子是會聽懂并能夠接受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多和孩子交流,既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又可以增進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農村幼兒的父母文化程度相對比較低,語言素養不高,口語表達能力不強;加上日常工作又比較繁忙,很早出門,天黑進門,有時雙休日還要加班,很少有親子交流的時間。而且,現在獨生子女較多,沒有兄弟姐妹一起嬉戲玩耍。種種因素疊加作用,導致了幼兒語言交流的機會少,信息量不夠豐富,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差。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借助海安家長學校短信平臺,經常發送家教知識短信給家長,引導家長多和子女親近,多花時間和子女進行溝通;通過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耳聞目睹如何與孩子有效地交流;印發家教知識宣傳資料,有系統性和針對性地宣傳科學的育兒知識,改變家長的育兒觀念,讓家長發自內心地意識到口語表達能力是孩子將來走上社會必備的能力,必須花時間去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創設語言交流的環境,促進幼兒與他人的有效交往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倡活的教育,他認為活的教育就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活教育的教學并不重視班級授課制,而著重于室外的活動,著重于生活的體驗及直接的經驗。我們特別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互動中培養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老師之間的有效交往,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
1.創設語言交往的氛圍。語言交流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展開。首先,我們可以在游戲活動中創設交流的話題。比如班上孩子表演游戲《小貓釣魚》:小貓看到貓媽媽釣到魚了。這時提問孩子:小貓會怎么想呢?貓媽媽又會怎么和小貓說呢?讓孩子在想象中交流,在交流中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其次,教師可以就教室環境尋找交流的話題。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玩具區:小朋友,你愿意到哪個活動區玩耍呀?能告訴老師是為什么嗎?在以前玩耍的過程中曾經發生過哪些好玩的事情呢?對于這些好玩的話題,孩子們紛紛舉手回答。有小孩說:我喜歡到玩具區玩積木,因為我長大了要像我爸爸一樣,做個建筑師,去建筑高樓。其他小孩也紛紛發言說自己的喜好。幼兒年齡小,知識水平有限,但是只要老師愿意蹲下來和幼兒平等交流,孩子的語言信息還是很豐富的。
2.開展有趣的話題活動,不斷生成新的話題。卡耐基認為:人的成功,30%靠知識和能力,70%靠交際本領。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也認為許多好的品質源于幼兒園時代。作為幼兒教師,要認真鉆研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洞悉兒童的心理,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來設置說話的主題,并根據實際需要及時調整說話的進程,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拓展言語交際的思路,變換談話的主題,多給孩子口語表達的機會,創造條件讓孩子多和別人進行言語溝通,從小掌握與別人交往的技巧。比如,開展“小小新聞發布會”,讓孩子介紹自己在家看了哪些卡通片,有什么精彩之處。這樣的話題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原來同伴也看這個。找到了共同的話題,孩子自然會聊得開開心心。還可以讓孩子開展“模仿秀”活動,比如模仿電視廣告做廣告宣傳,模仿卡通劇人物進行對話等。
總之,教師要善于觀察,時刻把準幼兒的興趣脈搏,根據興趣來設置話題。通過努力,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