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班集體建設得好的班主任,都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班主任少不了要進行家訪。在信息化的今天,家訪的形式也在隨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有的以電話聯系,有的直接到家里溝通,也有的用網絡交流,而筆者在做班主任期間,卻嘗試了一次特別的家訪。
去年,筆者班里有一位父母離異的女生,名叫雪兒。她剛進學校不久,我就發現,她在班級里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與她的年齡、性別極不相稱。有時是搭在某個男生的肩膀上大聲喧嘩,表現得很“哥們兒”義氣;有時對其他同學莫名地發火,學習成績也在大幅下滑。我在了解到她的基本情況以后,并沒有對她采取直接的批評教育,而是采取了“迂回戰略”,去進行家訪。考慮到她父母離異后都已各自成立家庭,我就想,到底該去哪里進行家訪呢?
思前想后,最后我決定,先在學校外面的一個茶館約見她已經離異的父母。因為我知道,選擇一個理想的談話場所非常重要。
在談話中我發現,雪兒的父母雖然都已各自成立家庭,但他們對雪兒都很有感情,而且他們之間現在的關系也處得不錯。他們都很配合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從她父母的談話中我還發現,雪兒在她父母面前表現得十分乖巧、聽話,力圖使自己做個乖孩子。可為什么在學校里的表現卻與此截然不同呢?
聽完雪兒父母的講述,我把雪兒在學校里的表現和在父母面前的表現加以對比,并且把我的分析和她的父母進行了交流。我說,其實,每個人都有取得心理平衡的需求,這是一種正常的情感需要。也許,孩子在學校里感到自己的家庭和別的同學家庭不一樣,自覺比別人“矮”了一截,加上自己在學習上一時半會兒還趕不上別人,占不到什么優勢,所以,唯一能讓她覺得心理平衡的就是自己敢“另類”,敢和老師頂撞,敢違反學校的紀律,而別的同學不敢。這樣做,她就覺得可以引起同學和老師的“另眼相看”,引起別人對她的注意,求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其實,這是一種消極的吸引眼球的做法。
經過這樣一番分析,我建議她的父母在雪兒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一次只有他們三人參加的郊游。在活動中讓雪兒體會到父母還是非常疼愛她的,讓她感受到她并不比別的同學少什么。同時,我對她家長承諾,只要發現雪兒有點滴的進步,我都會充分地表揚她,讓她的進步“最大化”,激發起她的自信。所有這一切都在雪兒不知道的情況下悄悄地進行,她的父母后來真的按照我的建議去做了。三個星期后,她母親很高興地告訴我,雪兒在郊游的這段時間一直很開心,什么話都愿意跟她進行交流。
這次“家訪”以后,我還找到雪兒進行了一次長談,對她采用了“目標激勵法”,答應她只要期末考試的總成績比期中考試前進5名,我就給她發學習進步獎。而且,我還向她講清一個道理,就是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幸福的權利,包括她的父母。
在做了這一系列的工作以后,雪兒從心理上已經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的現實狀況了,從此,她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同學的關系融洽了,經過努力,她在期末考試中竟然進入了班級前15名,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驚訝之余,我爽快地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頒發給她“學習進步獎”。
反思這次家訪和雪兒的進步,我深受啟發。我真切地感受到滿足學生合理的情感需求是多么的重要,它是一把開啟學生智慧潛能的金鑰匙,人世間父母的親情是其他任何情感所替代不了的。班主任要想搞好班集體建設,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一個便捷的途徑,就是要深入地了解每個學生合理的情感需求,并創造條件去滿足這些需求,引導家長充分關注孩子的成長,這樣才能實現師生之間、孩子與父母之間心靈的交融,激發學生的自信,進而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中學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