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清楚要教什么,為什么教和怎樣教,而學生卻不知道自己要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么學。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缺乏學習的動力,缺少方法,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難以得到發揮。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才能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充分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自覺地、積極地、獨立地進行創新學習。
一、創設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边@就要求我們要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得到指導和建議。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會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一種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欲望,能使學生對問題進行大膽地探索、研究,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活動。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動機
當代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曾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沒有問題的存在,就沒有數學活動的開始。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才有動力。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生活實際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所產生的認知沖突,把學生引入一種參與問題解決的情境之中,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問題。如在教“5的乘法口訣”一課中,教材設計了小朋友劃船的活動,每只小船5人,問:1只、2只……5只船上一共有多少人?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演示這一活動情境,鼓勵學生觀察,列乘法算式,編寫口訣,取得較好的效果,學生不但能編口訣,還能夠解釋每句口訣的意義。再如,在教學“認數”一課時,練習中設計了全班學生春游活動,有50座、40座、30座三種座位數量不同的客車,問“我們班有38人去春游,坐哪輛車合適?說說選擇的理由。”這樣的練習密切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鞏固了學到的數學知識,發展了數感。
三、創設條件,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
學生有了參與的動機,還需有參與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千方百計地創設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這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知識過程的關鍵,也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落腳點。如在認識除法的教學中,“平均分”的概念是除法知識的生長點,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有6個桃,能分成幾堆?可以怎樣分?你想怎樣來分呢?用小棒擺一擺。教師把同學們的分法在黑板上展示出來,然后讓同學觀察這些方法,問:能根據每一種分法中每份的多少不同,把這些分法分成兩類嗎?開放的空間,促思的問題,調動了學生已有的“分一分”的知識和活動經驗,經過討論和交流,一致認為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為一類,每份不一樣多的分為一類,教師趁機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四、給學生留有廣闊的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空間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教師的教學應是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策略和教材的選擇以及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等方面,都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教學活動設計必須從學生學習知識的規律出發,適應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提供充分、適當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探、去想、去說。合作交流體現了學生認知的需要,又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我在教“統計”時,就是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經歷統計的過程,要求學生分小組學習,學生在合作學習時,產生了多種記錄數據的方法,有的按圖形出現的先后順序記錄,有的把各種圖形分類記錄,有的用豎線表示每種圖形的個數,有的則用“√”表示。通過小組討論各種方法的優劣,在比較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記錄方法并在練習中應用,使學生對數據的整理與歸類的思想得到發展。
同時,在合作交流中也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如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教師設計了抓花片的游戲活動,看看同桌兩人誰抓得多,多多少。有的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用一一對齊排一排的方法得到結果;有的學生排齊之后發現,從15個里去掉8個,剩下的就是多的,多7個;還有的學生認為從15個紅花片里去掉和藍片同樣多的8個,可以得到答案。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經驗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肯定不同,自己創造的方法更容易理解,也容易和舊知建立起有效的連接,形成穩固的知識結構。
五、教給學習方法,培養學生主體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尋找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居于學習的主體位置。許多數學知識之間存在著聯系,因此聯系舊知、思考新知,經常進行遷移訓練,運用同化和順應規律,不斷整理已學知識結構,是數學學習的好方法。
動中樂、樂中學、學中思,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用”結合,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感悟數學知識和方法,這不正是我們所需要、所追求的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焦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