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效率呢?應該重視誦讀,因為誦讀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有助于培養語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怎樣避免死記硬背,采用更好的方法來誦讀,提高效率呢?可以結合聯想、想象來誦讀;可以化整為零、化大為小來誦讀;可以通過抓關鍵詞句來誦讀。
關鍵詞:語文教學;古詩文;誦讀
在當前的古詩文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教得苦,吃力不討好,一堂課下來,講得口干舌燥,嗓子都快冒煙了,而學生常叫苦連天,內容枯燥,味同嚼蠟,又要被逼著記大量的內容,腦袋都快炸了,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有什么辦法能改變這種局面呢?如何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效率呢?應該重視誦讀,通過反復誦讀來提高教學效率。有人可能會說,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今天的課改大潮中已經落伍了,過時了,有的可能會說與其讓學生讀,不如多講一些,花那么多時間來讀,怎么完成教學任務呢?其實,這些說法是有偏頗的,擔心也是多余的。只要多誦讀,用科學的方法來指導誦讀教學,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誦讀究竟有何作用呢?又有哪些方法可用來指導更好地誦讀呢?下面我來具體談談。
一、誦讀的作用
1.誦讀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
漢語言的內涵極為豐富,表達思想感情也極為微妙,每篇文章從語言的表層意義到深層意義,僅靠老師的講解是不行的,須借助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內容,這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話充分說明了誦讀對理解課文的作用。我在古詩文教學中,也體會到了這一點,對于或淺顯或較難懂的文章,都應不急于分析,而是讓學生充分地誦讀,通過誦讀來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我在教學《岳陽樓記》一文時,就指導學生進行多次朗讀、誦讀:一讀,要讀準字音;二讀,要讀準節奏;三讀,要讀出感情。學生通過這樣的反復誦讀,就能初步疏通文義,感受作者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所以,知識的理解不單是老師講出來的,還要由學生去讀、去悟,誦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式。
2.誦讀有助于培養語感
語感是對作品的文字、語言敏銳而豐富的感知,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正確的理解,“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這句話是十分有道理的。學生對課文反復吟誦,就會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了起來,出口時的聲音負載著思想感情,也就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有一位著名作家在回憶他讀中學時語文老師上林覺民的《與妻書》時寫道:“她在簡要地介紹了作者和解釋了‘絕命書’一詞后,對課文內容未作任何分析講解,就開始用她深沉的語調動情地朗讀課文,我們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約而同地低下了頭,寂無人聲的教室響起一片欷■,竟至放聲哭泣。”說明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具有巨大的言語感染力,能讓學生通過感官和心靈在感受課文言語的同時,發揮出對語言的直覺的感知判斷,即語感能力,從而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老師讓我們跟讀了一遍,再自由誦讀,并要求我們盡量把剛才內心的感受讀出來。”通過這樣反復誦讀,使得他們不用等待老師講解,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甚至連文章的主題都能明確地表達出來了。
3.誦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學課本中的古詩文大多是精選的文質兼美的作品,寄寓著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審美評價,滲透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因為有感情地朗讀能使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潛入作者的心胸,了解作者的美學趣味,恰如葉圣陶先生稱有感情的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的確,誦讀能發揮其美育功能: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既是對美的體察,又是對美的再創造,學生們會根據作者的描述,動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積累,啟用自己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種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文的理解。
二、誦讀的方法
1.結合聯想、想象來誦讀
心理學家指出:在諸多記憶中,形象記憶占優勢。學習古詩文時,引導學生在有限的篇章中拓展無限的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有時可以把詩文中的景、物、人想象加工成一幅幅形象生動的圖景,把抽象記憶變為形象記憶。如在學習張志和《漁歌子》時,根據詩情,引導學生想象出畫面: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鷺自由飛翔,桃花盛開,溪水潺潺,肥大的鱖魚在水中追逐,一位漁翁戴著青斗笠披著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悠閑垂釣。通過想象畫面來幫助記誦,還訓練了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提高了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2.化整為零,化大為小來誦讀
記憶的過程是逐步發展的,不可能將一篇或一段文言散文一下子全背熟。背誦文言散文,必須一部分一部分地進行,急于求成或揠苗助長,必然會適得其反。怎樣才能將文言散文或其段落劃分成許多小部分呢?可以根據其外在明顯的特點,結合全文的中心意義,將其分成若干部分,并指導學生擬些小標題,把各個標題用箭頭連接起來,就構成了一個簡要的提綱,即形成了一條主線,或稱之為主線示意圖。如果沿著這條主線,再分清主次,一口一口吃掉,那么背誦文言散文,豈不就有規律可循了嗎?如學習《醉翁亭記》時,我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對文章進行了切分,先按各段的主要內容將全文一分為四,每個部分擬個小標題,再根據每段內寫作內容又切分,并概括層次大意。
第1段 亭的環境和亭名由來(小標題):環滁→瑯琊→釀泉→醉翁亭;做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
第2段 風景畫(小標題):朝暮之景→四時之景→總括點出“樂”字。
↓
第3段 人物畫(小標題):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
第4段 晚歸圖(小標題):太守歸→禽鳥樂→點明主旨。
這樣一來,學生們誦讀時,由于有綱可循,就很容易把每段背誦下來了,然后再根據小標題把各段的起承句串起來,就把這名篇迅速地記誦下來了。
3.抓關鍵詞句來誦讀
在許多古詩文中,從整個篇章來說有文眼,從各個段落來說有中心句,文眼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中心句也能總括統領全段的內容,在古詩文的誦讀教學中,應發揮它們的統帥作用,來幫助記憶。如果記誦時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就能有效地克服遺忘。如學習《陋室銘》時,我就指導學生找出統領全文的關鍵詞語“德馨”,全文緊緊扣住“德馨”二字,從室外寫到室內:陋室外環境清幽“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室中有高潔之士,“談笑有鴻儒”,更有雅事,“調素琴,閱金經”等塵囂之外的生活樂趣,通過抓關鍵詞“德馨”,學生不僅能當堂成誦,還在誦中提高了理解感悟能力。也有許多課文,每段都有中心句。背誦時只要抓住中心句,學生就能圍繞中心句快速背誦。懂得抓關鍵詞句,背誦時就會思路清晰,提高效率。
總之,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應繼承傳統,重視誦讀,通過反復誦讀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內容,還可以培養語感和審美能力,可謂一舉多得。當然,我們也要探索省時高效的科學方法來指導誦讀。結合聯想、想象,巧妙化整為零、化大為小,抓關鍵詞句來誦讀是比較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梁衛紅.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誦讀的作用.語文教學陣地,1997(5/6):10-11.
[2]趙則玲.略論朗讀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5):104-107.
[3]張慧群.古詩文記誦策略.語文教學通訊,2002(5):18.
[4]周臣.意義識記與背誦文言散文.齊齊哈爾師范學報:哲社版,1997(3):116-119.
[5]劉榮獻.巧用方法指導古詩文背誦.語文教學通訊,2004(5):22-23.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東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