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語言學習與語言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英語教學中更注重發展學生的理解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在外語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和培養是重要的一個課題。
在閱讀過程中,語言材料和讀者是交互作用的。文字含義既不產生于語篇,也不產生于讀者,它產生于兩者相互作用之中。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存在著若干因素,這些因素無疑都會對閱讀理解產生影響。英語閱讀中各個因素及它們對英語閱讀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
閱讀理解是讀者從語篇中獲取信息的過程。著名的語言學家Christine Nuttal認為,作者將自己頭腦中的信息編碼形成語篇,讀者再把語篇解碼,獲取信息。作者要把他頭腦里的信息傳達出去,讓別人理解,他首先必須把信息以文字形式呈現,即編碼,作者亦被稱為編碼者。作者一旦完成了編碼過程,信息就以語篇的形式存在于作者的頭腦之外。閱讀過程則是一個解碼過程。作者要傳達的信息進入讀者頭腦,交際過程隨之完成。但是,交際過程并非如此簡單,因為在交際的各個環節中都可能出現故障,致使交際中斷,信息無法傳遞。信息在從作者的頭腦到達讀者的頭腦的過程中,若干因素會影響讀者接受信息。其中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一、讀者因素
以往人們認為,語篇的含義就像是杯子里的水,而讀者的頭腦則像海綿一樣毫無保留地吸收語篇含義。根據這一觀點,讀者在閱讀的角色是被動的,他只需要敞開頭腦,語篇含義就像水一樣注入其中。根據事實的情況反映恰恰相反,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的角色是主動的,他只有全神貫注,努力挖掘文本的含義,才有可能獲取文本中的信息。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讀者的個人知識結構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語篇因素
語篇因素指句子的結構、長度、詞匯密度,新概念的多寡、文章主題的難度和新穎度等。一個文本的難易度在于讀者與作者在以上諸方面重合部分之大小。重合部分越大,文本越容易,反之則越難。事實上,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閱讀理解的目的在于盡量挖掘文本含義,擴大重合面。
三、作者因素
作者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在寫作之前,作者對讀者的特點一定要心中有數,然后根據其特點,進行寫作。這樣,他所要傳達的信息才會準確地傳達給讀者,否則就會出現誤解或不完全理解,致使交際中斷。
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辨認出篇章開關的某些關鍵性詞語時,頭腦中立刻開始了對篇章內容的預測,接著在繼續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對部分詞語的辨認而不斷證實、修正、擴展開始時的預測,或者對它否定而產生新的預測,最后達到對篇章內容的全面理解。
(作者單位 吉林省孤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