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就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牢牢抓在手中,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學設計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就必不可少,因為小學生是一個形象思維大于邏輯思維的特殊教學對象。以小學語文課《黃山奇石》的教學設計為例,我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心得。
在新課導入環節,我原先設計的是聽記句子導入新課。教師朗讀文本:“四川的峨眉山風景秀麗,到處鳥語花香。”緊接著:“無錫的五里湖好像一面鏡子,清晰地映出藍藍的天,白白的云,紅紅的花,綠綠的樹。”然后,順勢導入:“是啊,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非常美麗。今天,老師將帶你們一起去黃山風景區游覽。”這樣的教學設計盡管也能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但幾經斟酌,我最后還是否定了這一設計,因為,這樣的導入太過平淡,缺少生動性和形象性,于是,經過思考之后,新的教學設計出現了:
一、觀看黃山的風光片,導入新課
播放黃山的風光片,請學生觀看,使學生獲得對黃山風景最直接和最生動的感知。
二、整體感知課文,揭示課題
黃山的風景在影像中是如此秀麗,那么,在文字中,它又會以怎樣的面貌呈現在我們眼前呢?今天,老師將帶大家一起去感受黃山是怎樣用文字來講述自己的美麗的。
這樣改動之后,好的教學效果就顯而易見了。
與此相對應,我把原先只是簡單的課文小結,換成了能更好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拓展訓練:“課文結尾概括介紹了其他怪石,來表現黃山奇石數量之多和形狀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小朋友可以想象其中一些奇石的樣子,并動手畫出來,比比誰畫得更形象。還可以給自己畫的奇石起名字,看看誰起得名字最貼切。”事實證明,只有學生自己主動參與的學習,學習效果才最好。在課堂實踐中,看到學生們被這一拓展訓練所激發出來的強烈參與意識和高漲的熱情,我感到由衷的喜悅。
學生的創造能力遠遠超過我的預料,他們對事物的好奇心也啟發了我,在教學設計中可以更大膽一些。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引導者,如何做一個好的引導者,完全需要“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備課需要更充分、更細致,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并且留給他們足夠大的表現空間。只有這樣,才可以取得教學上的事半功倍,從而實現我們彼此的雙贏。
(作者單位 山西省永和縣城關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