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生成的課堂教學不是完全按照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爍著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涌動。生成的課堂教學也是不可知的,但它同時也蘊藏著許多新的課堂生長點。教學時,教師如果能善于捕捉這些課堂的生長點,把握好這些生長點,就能不斷點燃精彩的生成。
一、質疑問難,在需求中“生成”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堂上要重視學生的質疑問難,讓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反映。
我在教學《梅花魂》一課中外祖父贊美梅花的一段話時,讓同學們細細品味后,有這樣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讀到這里,大家明白課文為什么用“梅花魂”作為題目了嗎?
生:梅花是植物,文中為什么“她”而不用“它”?
師:對呀!這真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這是為什么呢?
生:我們不是常把祖國比作母親,所以用“她”來代替祖國。
生:因為梅花具有人一樣的品質、精神,所以用梅花來贊頌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就是說梅花是祖國母親的象征,所以要用“她”來代替。
生:課題“梅花魂”不僅蘊涵了梅花不懼嚴寒、不怕風欺雪壓的精神,也蘊涵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聽到這里,學生都已明白了課題的真正含義。真可謂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疑難問題,順應學生的思維形式,巧妙點撥引導,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才能讓學生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積累成功的體驗。如果質疑歸質疑,教學歸教學,質疑和教學是“兩股道上開的車”,課堂教學生成的機會就會失之交臂。
二、嘗試探究,在活動中“生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根據需要組織探究性學習,對于實現語文教學三維目標,有著明顯的作用。
如《晏子使楚》一文,有下面的話:“楚王宴請晏子,酒興正濃,忽有武士押個囚犯從堂下走過。楚王詢問,回楚王話的武士說:‘是個強盜,齊國人。’楚王對晏子說:‘齊國怎么這樣沒出息,干這種事情?’大臣們也哄笑起來,讓晏子丟臉。”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要求學生假想自己是晏子,該怎樣反擊。頓時,問題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有同學說:“在齊國,強盜沒有立足之地,而在楚國,強盜就多得無法治理。這樣,強盜們就把楚國當成一塊寶地,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又有同學說:“大王差矣。你看不出嗎?那是一個楚國人,假扮成了齊國人。也巧,我在赴宴的路上碰到了他,向他問路。可他不懂我的齊國話,楚國話說得卻很流利。”……將學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發了思考,引導了爭論。當然,有的主張不如晏子,這是正常的。但也有些主張并不亞于晏子,甚至有所超越。
在這個嘗試探究的活動中,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重要的是,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從小感受到解決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思路,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只有一個,這恰恰是中國人傳統思維模式中十分缺乏的思想方法。
三、師生交流,在對話中“生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應當放飛心情,感悟生命的歷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關于文本的對話應當是平等、互動的過程。在課堂“對話”中,教師要真心實意地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發現他們思想和語言的閃光點。
在執教《四個太陽》(人教版)有這樣的教學過程:
師:春天是一個多彩的季節,所以要畫一個彩色的太陽。
生:老師,春天是一個多彩的季節,但春天也是流行病傳播最厲害的季節,春天要注意預防“非典”,其他病毒性感冒也大多在春天傳播,春天還會遇到梅雨季節,天天下雨,衣服要霉變……春天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季節。(隨即有許多同學贊成他的觀點)
師:對啊,春天有許多的流行型病毒,那么你準備畫一個怎樣的太陽呢?
生:我要畫一個有殺菌功能的太陽,太陽光一照,病菌就會全部殺死。
生:我想畫一個特殊的太陽,只要照射到人身上,就可以像穿上一件防御病毒功能的透明外衣一樣。
生:我可以畫兩個太陽,一個給人們帶來溫暖的陽光,使春天仍然多彩,另一個可以殺病毒,使春天不會傳染病菌。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今天讓老師看到了那么多的太陽,相信通過我們自己動腦解決,春天一定會是多姿多彩的!
那位不喜歡春天的學生也露出了笑容。
我們看到,教師能緊緊抓住文本的價值在師生的對話中生成新的教學過程,達到“教學相長”。
生成的課堂是靈動而多變的,是不能完全預知的。我們應該抓住課堂的生長點,重視人的資源因素,重視教學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以此為導火索,點燃精彩的課堂教學,讓它閃耀著語言、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輝,走進一片更加燦爛的天地。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別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