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基本目標的教育實踐,其內容包括對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
關鍵詞:創新教育;興趣;能力;意識
數學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生能夠將自己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擺在廣大數學教師面前一個重要的問題。
一、數學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
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知識傳授為主,忽視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從教學思路、教學技巧、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根據素質教育建立新的教學原則。
1.教師本身要有創新意識
要在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教師本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要時刻檢查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及時地將那些影響創新的觀點、做法摒棄,端正自己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在面對后進生時,要有耐心,要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使其夯實基礎知識,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不斷地努力和創新,最終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2.在教學中要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建立良好、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
輕松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更好、更快地學習知識。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心情放松,思維得到拓展,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中建立一種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在課堂中與學生平等相處,多向互動,實現教學相長,最終提高教學效率。在課堂上,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起引導作用,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使用合適教具,合理安排教學步驟,并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學生的各種反應,以便調整教學策略。學生要做好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的學習和研究,要積極動腦、動手,要敢于對教材和教師的講解進行質疑,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科學的思維和積極的創新,這樣才能使知識升華為個人的能力。
二、學生的創新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
1.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興趣是人們的一種積極心理傾向,是學生學習和研究的動力。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決心,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在學習中勇往直前,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利用數學圖形結合的特點,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中學數學教材中,很多知識都是數形結合的,例如幾何。而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圖形。它們使用的原理都是幾何知識,而且圖形都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圖形來引入知識,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帶給他們的美,如家庭裝修時所畫的圖案,建筑所采用的形狀等,激發學生創新。
3.利用科學家的事跡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法寶。課堂教學的開始環節是導入,如果教師在導入環節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會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精神飽滿地投入課堂教學中。在導入環節中,故事導入是很好的一種方法。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列舉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家的趣聞軼事來吸引學生,再把教學內容巧妙蘊含其中,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引人新課。如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歷程,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等。這樣都能豐富學生數學知識,又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習其中的創新精神。
三、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學習思維是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保證。良好的思維習慣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識的培養中形成,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得到發展的。例如,在學過乘法的意義后,我設計了7+7+7+6+7+7+7=?的題目,學生出現了許多獨特的解法。有的用7×6+6,有的用7×7-1。有的想出7×6+6=8×6的方法。第二種解法具有創造性,把“6”看作“7-1”:第三種解法把“6”分配到六個“7”中,使之成為六個“8”,更具創造性。通過對同一個題進行不同的解釋,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還能讓學生舉一反三,學到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使學習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路村營鄉學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