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教師要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而是執著的追求。從小培養興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不盡。小學語文教材里,記敘文和文學作品占了大部分,這些課文寫人、記事、繪景、狀物,內容具體,形象生動。在學習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文章中精煉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文章里生動的記述和描寫產生強烈的感受,在腦子里形成相應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鳴。這時,他們就會被形象的畫面所吸引,進入文章所描繪的境界,他們就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閱讀當中得到樂趣。如,講《海底世界》一課時,板書課題后,我先讓同學們說一說,海底將是怎樣的景象呢?同學們有的說:海底漆黑沒有一點光亮;有的說:海底很靜,沒有聲音。我沒有急于糾正,而是啟發學生從課文里得到正確認識。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將課文讀下去。
但是,學生的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還需要教師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意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就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能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身受用。
在小學階段,就要下氣力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獲。
三、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
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一位教師在講《蝙蝠和雷達》一課時,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課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沒有用,它還長眼睛干什么呢”等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誰來解疑呢?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要注意發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學生的解疑能力。
四、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
由于家庭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在認知、情感、思維等方面存在差異。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學目標要適度靈活,課堂提問要分出層次,練習設計要難易有別,要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反饋評價等等。
五、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習,主動地探索。
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互相討論的相互作用中共同活動,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
教師在教學時,還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使學生在課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地參與。有位年輕教師,在講完《麻雀》一課后進行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音剛落,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這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老師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得真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知情。
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辛莊營學區大馬莊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