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心理學滲透到中學歷史教學中是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緊迫任務。停頓藝術的運用使歷史課堂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二者的結合將有利于在新課改下更好地在實踐中學習歷史。
關鍵詞:停頓;注意規律;歷史教學
在強調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今天,歷史課堂不再是單一的歷史知識的灌輸,而是多學科的融合,即通過多種學科的知識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將心理學滲透到教學中,是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緊迫任務,在歷史課堂中滲透心理學的規律也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就教師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利用停頓藝術提高學生注意力來談談歷史課題的有效教學。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根據產生和保持注意時有無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種。”在不同時間采取短暫停頓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注意”就顯得特別有成效,能夠迅速提升歷史課堂的學習效率。
一、短暫停頓激發“無意注意”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應充分考慮到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特點,在每一節課前都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從而在課前的準備中能夠有所為。基于歷史學科具有廣博性、具體性、真實性等特點,我們就更有理由去挖掘藏在歷史知識里的素材,激發學生課堂的學習心態,充分運用“無意注意”來提高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如何在歷史課堂上通過短暫的停頓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前對本節課的歷史知識有充分的認識,對班級的學生有足夠的了解,從而在課前準備時設計好停頓的時間、停頓的方向。但在運用短暫停頓時來促使“無意注意”時,必須有準備地有效地分析歷史課堂。
二、停頓激發“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該規律的運用,通過短暫停頓來激發學生的“有意注意”。歷史教學中僅憑停頓來激發學生的“無意注意”是不夠的,因為學習畢竟不是游戲,而是艱苦復雜的思維活動,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去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通過短暫的停頓,就是培養學生“有意注意”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講解《“和同為一家”》,提到學生討論“天可汗”這一問題時,在學生正討論得非常激烈,卻達不成理論性的認識并很難用語言讓學生安靜下來的時候,教師只需要短暫的停頓,學生就會明白,老師將要總結歸納。此時,只要短暫的停頓就可以使課堂迅速地回歸到秩序井然的狀態下,老師就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通過短暫停的方法來培學生的有意注意,就顯得非常的合理有效。在短暫停頓后提出問題,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并且對保持“有意注意”具有重要意義。畢竟“有意注意”具有時效性。
三、停頓是實現“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中轉站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教學中如果片面地只靠有意注意來學習,往往容易引起疲勞而導致注意力分散,正如俄國生理學家謝切諾夫說的:“絕對的,‘死氣沉沉的’寂靜并不能提高,而且能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而單靠無意注意,又不利于更好地發揮學習的主動性,難以完成艱巨的任務。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能相互轉化的規律來組織教學,使學生既不感到疲勞,又能牢固地掌握知識,教師講得生動活潑,學生覺得輕松愉快。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深挖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以及學習需求,就能夠很好地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只要我們從每一節課入手,就可以找到充分的理由來上好每一節歷史課。歷史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情境以及學生反應等客觀情況等加以控制,就能夠做到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而停頓的運用恰恰適應了“注意規律”,通過課堂上的短暫停頓可以使學生自然地從“無意注意”轉化到“有意注意”。
四、停頓和注意規律有機結合的準備
注意規律的有效把握是學好歷史知識的重要前提,合理運用注意規律,是優化教學過程、改善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而停頓藝術又是歷史教學中重要的藝術手段。
首先,我們應該充分地了解歷史知識的特點,明白歷史知識是科學性與真實性的統一,是過去性和現實性的統一,是規律性和具體性的統一,是廣博性和專業性的統一。講解歷史新課時應該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教師應該做到了然于心,運用流暢。
其次,實現“注意規律”和停頓藝術的有機結合還需要設計合理的停頓環節。
再次,我們需要認真地備好每一節課,設計出適合每一節課的歷史教案,組織好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應該有選擇地使用注意的類型,因為歷史知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正如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本特過濾模型理論提出的,應該組織好過濾器,使我們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不致負擔過重。這樣才可以使形式的學習不會出現煩躁、厭倦和疲勞。停頓藝術不僅僅是學習的調節劑,更是課堂的潤滑劑。教師在組織教學中,必須充分掌握學生的注意規律,善于組織學生的注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自己的教學過程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才能提高自覺性,克服盲目性。
參考文獻:
[1]葉奕乾,祝蓓里.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出版社,199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
[3]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