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課標中指出: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等等。在高三地理復習教學中,如何滲透新課標理念,讓地理課堂煥發異彩,實現教學目標與高考要求真正對接?如何讓我們的學生應試有效,讓地理教學這一門遺憾的藝術不再有遺憾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做出如下一些具體的嘗試。
一、以“地圖習慣”為抓手,重視圖表信息的解讀和提取
我們常說,“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圖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因此,“地圖語言”可看做地理學習和地理素養的“硬功夫”,學成非一日之功,不可速成,需有“地圖習慣”。所謂“地圖習慣”,就是以圖為魂,堅持課內用圖、讀圖,課后畫圖、拼圖、填圖,做題中先圖后文、圖文并茂等日常性做法。
二、以地理綜合題為突破口,重視過程與方法的歸納與表述
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為主導,明確要求學生具備“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和地理過程”的能力,會規范地使用地理術語。這項看似簡單的能力要求,卻成為歷年來阻礙考生得分的門檻之一。筆者認為,我們可走出“重選擇題,輕綜合題”思維定式的樊籬,視綜合題訓練為多項能力提高的載體和突破口。訓練中,強化學生答題的規范性、思維的嚴密性。一方面,我要求學生把每單元的主要原理、規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來,然后再把優秀的學生答案略經修改后張貼出去鼓勵他們,每周一次。另一方面,將平時周練、月考、模考等考題中典型的綜合題挑出來,放手讓學生討論、質疑、解決,討論題眼和命題意圖,交流解題方法,開展“一題多答案”“最好答案”“現場板畫默寫”等比賽等活動,老師只是適時給予指導和點撥。
三、以案例教學為陣地,注意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縱觀新課改以來的高考試題,我們不難發現,試題多取材于生產生活實際,設問角度靈活多樣,要求考生拓寬思維和知識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復習中,我們應該緊密結合實際,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邊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如,復習區位原理時,筆者以林州和濟源為例,要求學生比較這兩個地區經濟的差異與區位條件的關系;在講工業區位時,以焦作為例,從焦作的區位條件入手分析其產業結構及今后工業的發展方向;復習農業和第三產業時,筆者以山區任村鎮為例,引導學生分析該鎮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旅游的區位條件。
四、以學科學習小組為主力,鼓勵學生組團突擊
在各班,可指定學科尖子做小組長,然后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合作小組,約5~6人一組。一方面,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要求他們堅持課內外討論,實施周練、學案輪改制度,及時發現學習中疑難問題并爭取自行解決。另一方面教師又需要經常與小組長交談,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困惑,從而不斷調整、改進教學策略。
總之,在復習中應該深刻領悟高考新理念,強化應對“能力立意”的復習意識,找準復習套路,制訂科學策略,從而就能夠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如魚得水,有所作為,實現高效,真正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平穩轉型。
(作者單位 河南省林州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