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也稱心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僅依靠記憶與思維,直接算出結果的計算方式。如何實施小學生基本口算能力訓練,應注意處理以下幾個關系:
一、正確認識口算和筆算的關系
低年級學生有一定計算能力,而“會計算”和“熟練計算”之間存在距離。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很重視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視算和聽算的練習。剛開始的時候,由投影出示題目,學生直接報出答案。在練習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常常不自覺地會把題目完整地讀一遍,然后說出答案,而且這樣做的效果比讓學生直接報出答案要很多。由此,我判斷是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還不成熟,如果我要求他們直接報出答案,需要學生在頭腦中完成整個計算過程,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有難度。當他們把題目大聲讀一遍,然后說出答案時,他們通過自己口述題目,既說又聽,調動了更多的感官來參與這個計算過程,降低了難度。由此說明,在練習的設計安排上,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沒有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所以多走了許多的彎路。
口算要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必須要有大量的練習積累,要循序漸進地練習,要結合適量家庭作業配合進行,并要求家長認真對待。
二、正確處理好算法多樣化和優化的關系
在計算教學要重視讓學生理解算理。就口算教學而言,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提及口算的熟練程度。因此,在課堂上,要充分運用計數器、小棒等學具,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算理,從直觀動作思維過渡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要科學合理地設計口算訓練。
口算能力的培養中,技能訓練的成分很大。凡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堅持天天訓練才能奏效。教師要考慮訓練周期,做到適時、適量、適度。有序,有針對性,更利于操作、比較。
為了能夠對學生的訓練情況有更清楚的了解,需要階段性地進行口算的測試。在針對同一教學內容的測試安排時,可以在相應的時間點,分別進行前期、中期、后期測試。測試后,再對學生完成的題數、正確率等數據進行分析、比較,這樣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練習情況,然后根據學生在測試中反映出來的情況對自己的練習計劃做出相應的調整,使之更適應學生的發展。
三、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在口算計算中,很容易出現數字、符號看錯等細微的錯誤。學生并不是不會計算,但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仿佛總是不能避免。歸納原因,可以發現有的學生是因為注意力的集中、轉移和分配不理想,有的是受到知識負遷移的影響,有的是短時記憶不太穩固。針對這些錯誤,我們可以通過加強聽算、視算來訓練學生聽、看的習慣,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參與思考的過程。然后可以強調要書寫工整。數字符號簡單易錯,0、6、9三個數字稍不注意就會寫錯,所以必須要求學生靜下心來認真書寫,不能單純為了追求速度就寫得很潦草,以至于出現一些不必要的錯誤。
總之,我們要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通過有效的練習,養成良好的口算習慣,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口算習慣和口算技巧,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為計算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河南省新野縣溧河鋪鎮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