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復習課不同于新授課,高三學生在知識技能和學法上都已經有一定的基礎。教師在高考復習時,如果只是將原來的知識作簡單的,機械的重復,學生就無法感到自己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時間一長就會感到乏味,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教師只是不斷地做題解題,忽略對基礎知識的復習鞏固,基礎知識得不到網絡化的整理,沒有真正實現簡單學習到系統學習的轉變,教材各部分的知識間得不到很好的融合、滲透,使學生感到解決問題無從入手,各方面能力得不到相應的提高。因此,在高三復習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提高高考生物復習效率。
1.引導學生重視“雙基”的復習
高考生物明確要求學生掌握“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一些學生會在高考生物復習中出現好高騖遠、重能力輕知識的現象,殊不知能力的載體是知識。如果教師在第一輪高考復習中沒有把握基礎知識的復習落實到位,勢必影響到學生解題能力和高考成績。這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在復習中要從基礎入手,扭轉學生輕基礎知識而一味求新求難的現象。
1.1回歸教材,引導學生研讀教材
近些年來,某些省份的高考考點注重對教材中經典實驗的考查。有的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實驗結果是教材實驗的再現或改編。由于經典實驗中蘊含有科學家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通過對經典實驗的學習和考查,可以從科學家的成功中學習到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這也是課程標準中重視經典實驗的原因之一。在高考生物復習中,教師要對教材中經典實驗的整合再現,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經典實驗。
例1,2010年北京理綜30題(16分):科學家以大腸桿菌為實驗對象,運用同位素示蹤技術及密度梯度離心方法進行DNA復制方式的探索實驗,實驗內容及結果見下表。
■
請分析并回答:
(1)要得到DNA中的N全部被放射性標記的大腸桿菌B,必須經過_________代培養,且培養液中的_________是唯一氮源。
(2)綜合分析本實驗的DNA離心結果,第_________組結果對得到結論起到了關鍵作用,但需把它與第_________組和第________組的結果進行比較,才能說明DNA分子的復制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討論:
①若子Ⅰ代DNA的離心結果為“輕”和“重”兩條密度帶,則“重帶”DNA來自于________,據此可判斷DNA分子的復制方式不是_____________復制。
②若子Ⅰ代DNA雙鏈分開后再離心,其結果___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判斷DNA的復制方式。
③若在同等條件下將子Ⅱ代繼續培養,子n代DNA離心的結果是:密度帶的數量和位置______________,放射性強度發生變化的是___________帶。
④若某次實驗的結果中,子Ⅰ代DNA的“中帶”比以往實驗結果的“中帶”略寬,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單鏈中的N尚有少部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地區生物教材采用人教版。此題來源于教材,是浙科版的《遺傳信息的傳遞》一節科學家的經典實驗的改編。如果學生對某些科學家經典實驗熟悉,解答問題并不困難。在高考生物復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我國現行幾種版本的生物教材中相同內容章節的幾個經典實驗要有總體的把握,注重結合本省版本教材內容,深入分析科學實驗的方法與原理。類似這種源于教材的高考題很多,所以必須讓學生去讀課本。不過,如果教師讓學生自己去研讀課本而不作任何指導,學生根本不知道要看什么,收到的效果甚微,因為學生不能吃透教材,這時就需要教師發揮引導作用。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的教學指導意見》和《高考考試大綱》以及《高考考試說明》,還要在近幾年高考題的基礎上,確定知識的重難點,同時結合學生存在的問題(把學生沒有弄懂的、易出錯的問題記錄下來),設置一些問題引領學生研讀課本。
1.2引導學生對“雙基”知識進行再加工
復習課不是對原有知識的簡單再現,避免出現炒冷飯現象,也要防止搞題海戰術,而應該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較大的提高。這要求教師要把握高考命題方向,研究歷年的學科高考試題,鉆研命題規律,摸準高考脈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知識串,并且能從知識串中各個環節發散出來形成新的知識串,進一步形成知識網絡。比如,復習《分子與細胞》這個模塊知識時,多數學生感到生物學知識多且零碎、無章可循,這時教師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歸納、整合的方法。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其類型有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的主要區別是細胞核,引出細胞核的結構有哪些?細胞核是具膜結構的細胞器,再聯系具膜結構的細胞器還有: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葉綠體、溶酶體、液泡等。再引出生物膜概念,生物膜的流動鑲嵌結構模型,導出生物膜系統。再從分泌蛋白的形成動態過程,復習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糖體和線粒體的結構與功能,從而指出生物膜系統在結構與功能上密切聯系。從真核生物生物膜系統的出現,使得細胞分成各個獨立的空間,每個細胞器都有獨立的空間完成各自的生命活動,這樣大大提高了細胞代謝的效率,進而復習線粒體、葉綠體的結構與功能等等。上面形成的知識串有:①細胞—細胞核—細胞器—生物膜—生物膜系統;②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在每條知識串的各個環節發散出來形成新的知識串,進一步形成知識網絡。這樣,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再加工,使加工后的知識不再是獨立的死知識,而是被激活了的多方位能隨時調用、分析、遷移、轉換、重組的活的知識,有利于形成知識與能力的正遷移。



2.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重視能力的培養
“關于方法的知識是最重要的知識。”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習過程的科學方法,教師的教無定法,關鍵在于得法。同樣,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存在優劣之分,好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在平時的章節考試中都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成績,但是在期末統考時很難得高分。原因是什么呢?關鍵在于沒有做到簡單學習(注重機械記憶與理解記憶)與系統學習(注重知識聯系與知識網絡化、系統化)的轉變。因此,在高考復習時,教師必須通過有效的知識網絡,把各章節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只有這樣的系統學習,才能使學生在高考復習中有質的飛躍。基礎知識把握好了,只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如何把已有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分析、解決問題中,把已知的和未知的聯系起來,使知識轉化為各種能力。只有先教會學生怎樣去用,學生才會自己去應用,才能逐步地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些都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分析、解決問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本題知識的結合點,即將學過的知識點遷移到要解決的問題上,進而通過類比、聯想尋找解決方法。解決有關《遺傳與變異》模塊中的一些問題時,學生時常感覺難度很大,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無從下手。這時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把已知條件進行加工、分析、轉化,有意識引導、訓練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從染色體的組成成分有DNA和蛋白質,引出DNA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DNA的空間結構是規則的雙螺旋結構,再引導學生思考基因的“一段有功能的核酸片段”的概念。引出DNA分子能夠復制傳遞遺傳信息,進一步引出基因復制的機制;基因能指導蛋白質分子的合成表達遺傳信息,進而能控制生物性狀,從而領會基因的獨立性與顆粒性,再總結中心法則等。從染色體的類型上引出同源染色體與非同源染色體,以及常染色體與性染色體。引導學生思考一個染色體組中存在一個性染色體與多個常染色體,引導學生理解染色體組型,再區別染色體組與基因組。雌雄同體的生物不存在性別決定,沒有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的區別,一個染色體組所含的全部基因就是一個基因組。雌雄異體生物的基因組不是一個染色體組上的全部基因,它是指一個染色體組上的全部基因再加上一個性染色體上的全部基因。再從等位基因與非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關系,引出基因分離規律與自由組合規律。這樣學生就能形成,染色體—DNA—基因—中心法則;染色體—同源染色體與非同源染色體—等位基因與非等位基因—基因分離定律與自由組合定律等諸如此類的知識串。
上述知識內容的網絡可以歸納成如下的結構:
■
教師在高考復習中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用點、線、面、體建立起知識的網絡圖,并從中引出新知。學會找出知識點的內涵及外延,并能搭建好知識框架。教師將教材中零散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形成一條知識串,再引導學生從每個知識點發散出來形成知識網絡。將學生的學習方式從簡單學習轉變為系統學習,使他們的思維能力有了質的變化。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從學習過程的模仿和經驗積累中逐步將知識內化,在引導和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和加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邏輯性,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3.引導學生進行試題分析,學會反思
高三復習中有一部分時間是用來考試的,因通過考試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清楚自己知識的薄弱點,從而來彌補自己學習上的不足,修正自己的學習計劃。試題分析是考試后必須做的工作,教師要分析學生學情,引導查漏補缺。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分析錯誤的原因,是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解不清,還是審題粗心大意;是生物學術語書寫錯誤還是表達能力欠缺;是解題格式不規范還是考試心理緊張等等。教師分析試卷也應針對學生的具體實際,重視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的指導,突出對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的培養。教師還應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審視試題,把題目的知識點向廣度和深度上延伸、拓展,盡可能地構建知識間的廣泛聯系,從“點”出發,把“面”帶出來呈現給學生,也可以把原題中涉及的知識點向多側面、廣角度進行合理變換,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2,2010年高考浙江理綜30題(16分):蘇云金芽孢桿菌產生的毒蛋白能使螟蟲死亡。研究人員將表達這種毒蛋白的螟蟲基因轉入非糯性抗稻瘟病水稻的核基因組中,培育出一批轉基因抗螟水稻。請回答:
(1)染色體主要由___________組成,若要確定抗螟基因是否已整合到水稻的某一染色體上,方法之一是測定該染色體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
(2)選用上述抗螟非糯性水稻與不抗螟糯性水稻雜交得到F1,從F1中選取一株進行自交得到F2,F2的結果如下表:
■
分析表中數據可知,控制這兩對性狀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染色體上,所選F1植株的表現型為_____________
_______。親本中抗螟非糯性水稻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____種。
(3)現欲試種這種抗螟水稻,需檢測其是否為純合子,請用遺傳圖解表示檢驗過程(顯隱性基因分別用B、b表示)并作簡要說明。
(4)上表的抗螟水稻均能抗稻瘟病(抗稻瘟病為顯性性狀),請簡要分析可能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題涉及的知識點基本上是遺傳知識,通過對此題的分析,學生思路被打開,對知識、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徹。讓學生會一題就能做一類,幫助學生歸納解題技巧。
總之,在教學中要發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不但要具備淵博的知識、扎實的教學基本功、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還要以身作則,在行為上做學生的模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學藝術水平吸引學生。要通過教師的引導,把學生的思維激活,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胡繼飛.創新生物教學方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鄭曉萍.有效復習就得有效“架橋”.上海:生物學教學,2012(2).
[3]隋子平,薛井杰.在“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一節教學中應明確的幾個問題.上海:生物學教學,2011(10).
(作者單位 浙江省蒼南縣靈溪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