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是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和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結合點,也是發展學生能力的前提。教學實踐證明,能否激起學生學習認知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數學課堂教學往往顯得枯燥乏味,各種怪異符號更讓學生沒有了學習的興趣,加之數學學科抽象性強,使得許多學生學而生畏,畏而生厭,從而導致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失去了學習數學的動力,造成數學成績的不佳。因此,學生對學科興趣的強弱決定學生學習質量的高低。興趣對傳授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數學教師應努力使學生熱愛數學,對數學學習有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我結合自己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就如何激發培養學生的興趣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創設有意義的、開放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從創設的情境中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使他們始終處于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這就要求備每一節課前,都要想到這些知識與哪些實際例子有聯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盡量做到能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盡量用學生熟知的、喜聞樂見的例子代替枯燥的例題。例如:“圓的定義”的教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圓形的實物接觸得也較多,小學又學過一些與圓有關的知識,對圓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然而,他們還無法揭示圓的本質特征。如果教師此時問學生:“究竟什么叫做圓?”他們很難回答上來。不過,他們對“圓的定義”已經產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這時再進行教學則事半功倍。
二、根據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創設最佳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課上教師要善于利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實際,在知識的生長點、轉折點設計有趣的提問,以創設最佳的情境,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住學生“好勝”的特點,創設“成功”的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是在每一主動學習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教師要善于掌握有利時機,利用學生的好勝心鼓動、誘導、點撥,幫助學生獲得成功。讓學生從中獲得喜悅和快樂,這樣再從樂中引趣,從樂中悟理,能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疑問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是產生求知欲望和興趣的源泉。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問題設疑來鼓勵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欲望,點燃其智慧的火花。同時青少年對事物充滿著興趣和好奇心,這也是啟發思維的開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不斷提出新問題,使學生始終處于探索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與靈感,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用設置疑問來激發求知欲望,可以吸引學生尋根究底,深入學科知識的內核中去,從而成為不斷催發智能的刺激。
四、一題多解、一題巧解,培養興趣
“一題多解”有利于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開拓思路,讓學生能根據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并結合自身情況,靈活地選擇解題切入點;“一題多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不滿足僅僅得出一道習題的答案,而去追求更獨特、更快捷的解題方法;“一題多解”有利于學生積累解題經驗,豐富解題方法,學會如何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不斷提高解題能力;“一題多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對一道題學生可能提出兩種、三種甚至更多種解法,課堂成為同學們合作、爭辯、探究、交流的場所,它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課堂上,教師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題或用多種方法解題,是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好的解題方法不僅能事半功倍,而且還能促進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伴隨著巧解題目成功的喜悅,又必然激勵學生去進一步攻克新的數學難關,使學生在“求技巧→興趣→再求技巧”的良性循環中,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而言之,只有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才能讓學生成為教學真正的主體,才能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主動,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路村營鄉學區常迎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