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同志曾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籍華人朱棣文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學生學習很刻苦,書面成績很好,但動手能力差,創新精神明顯不足,這是與美國學生的主要差距。”我認為這一評價非常中肯、切中時弊。那么我們的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是怎樣失去的呢?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本文就此問題結合多年數學教學實踐談一些自己粗淺的看法。
我們的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失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本身,負擔太重——考試頻繁、資料繁多、死記硬背、作業機械重復,磨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數學現象的好奇心,題海戰術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參加數學活動幾乎是一種被動的行為。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一、使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本身是一種艱苦的思維活動。人的頭腦則是思維活動的機器,而興趣和求知欲望是啟動思維機器的動力,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外,更重要的是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然而教學方法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它必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采取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堅持“直觀性”“啟發性”原則,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不斷激發著學生的積極性,他們的注意力顯得集中而持久。當然直觀、形象化的教學不是目的,它僅是作為向抽象思維概念過渡的橋梁,是逐步培養學生具有邏輯思維能力的手段,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
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如何巧妙地導入新知識的學習,這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的極好時機。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應該以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以教學本身特有的藝術去感染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維,主動探求規律。這樣才能使學生體會到思考的愉快,成功的喜悅,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斷的探索中發展。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還可以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題或用多種方法解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精選一些新穎有趣、形式多樣的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也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融洽師生關系,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較適宜的“氣候”和“土壤”。當前,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要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要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數學,數學教學就要充滿創新的活力。
三、鼓勵學生自主地學習知識、培養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它提倡把學生作為主動的求知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求、自主運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然而,有很多教師雖然知道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卻往往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產生懷疑,所以真正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很少。久而久之,也就忽視了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只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需要,學生才能真正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學生才會學得開心、扎實。因此,我們一定要拋棄那種對學生不放心的心態,還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權利。
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教會學生自主預習、自主質疑、自主解疑和自主復習,鼓勵學生自主地學習知識,培養他們的能力,讓學生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創新教育”這個既“古老”而又“嶄新”的課題,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創新教育”就是通過對學生施于教育和影響,促使他們去認識數學領域的新發現、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規律,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數學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數學素質基礎。即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以及創新個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玉鴻.激發興趣.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2]何濤,劉曉紅.數學創新教育.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0-06.
[3]于琛.初中數學繼承改革與創新(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陶泉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