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語文新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分步實施、有序進行、順利推進,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語文教學。廣大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努力進行教學改革,的確打開了語文教學的新局面,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學質量,使語文教學走出低谷。但筆者發現,有些老師對課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頗,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在此,試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關注。
一、過分強調人文性,偏廢了工具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很顯然,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以此展示語文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這說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
我們要在實際教學中突出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
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并抓好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的基本功的訓練與培養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做到使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諧統一,才有可能實現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二、過分追求新型的課堂模式,老師失去操作的重心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但是現在許多教師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思路更為清晰,就把課堂定型為幾大板塊,每堂課都依照同樣的程序,完成幾個環節,甚至是讓學生背記目標,接下來“整體感知,閱讀賞析,拓展延伸”等。這樣僵化的教學模式,把本該生動的語文課,分割成許多條條框框,不但失去了語文課的完整性和連貫性,而且淡化了課堂氣氛,使本應該生動有趣的課堂也就變得索然無味;本來是一堂充滿了美感的美文欣賞課,卻被分割成了幾個漂亮畫面,學生被動地跟著老師預設的幾個問題來“欣賞”,再美的文章也會味同嚼蠟。試想,這樣的解讀,美文還會美嗎?學生的思維還能有拓展嗎?恐怕,即使有,也是“被拓展”吧。例如,一首小詩,一闋小詞,本來已經很短,再分幾個所謂步驟來分析,是極大地浪費了時間;再如,一篇說明文,硬要來個“研讀賞析”“拓展反思”,逼著學生挖空心思地從文章當中去找。我們知道,不同文體有不同的特點,不同文章又因情而易、因境而變,千篇一律地講究一種授課模式,就是對學生的極度不負責任,就是對老師極大的傷害。
因此,過分追求新型的課堂模式,讓老師教得機械,讓學生學得呆板,老師失去了教學的重心,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正確軌道,會使目前的語文教學誤入歧途。
三、講究形式的合作討論,課堂效果流失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因人人參與、互相合作而被老師們廣泛采用,但實施合作學習必須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如果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那么很多情況都是流于形式,做了很多的無用功。放眼當今的課堂,我們可以看到一次又一次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似乎接近了,學生也的確是“動”起來了。但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合作學習存在著的問題,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很低。經常是學生還沒進行思考就開始小組“討論”,而兩三分鐘時間后,學生還沒有能真正進入學習狀態,有自己真正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教師就草草宣布討論結束,這樣的“合作”究竟能有多大的效果?有的小組中,學生不會傾聽、不會合作,整個討論過程就是一個好同學的一言堂;有的討論表面上活躍,其實思維含金量很低,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根本無法得到發展;有的只重視了對合作結果的評價,而忽略了對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導,表面上精彩紛呈,實際上收效甚微;有時只要教師提出問題,就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這些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既不能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也不能讓學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必要與優勢,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于形式,小組合作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而后進生只能是人云亦云,得到的只是華而不實的泡沫。
因此,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路村營鄉學區第一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