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規定:“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課程目標”中又規定:“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在“教學建議”中繼續規定:“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契訶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源泉,利用課文情感創設情境,發揮以情感人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使之在大腦興奮的狀態下學習,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高尚情操的目的。欣賞詩詞,主要依靠學生反復誦讀和自行領悟。誦讀是讀詩的基礎,讀詩而不能背誦,等于不讀,能背誦則日后必有領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這一點,把朗讀和背誦放到教學的中心環節上來,用讀來帶動詩歌的學習并加深對其的領悟。當然,不能僅強調背誦,還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鑒賞能力的訓練,讓他們從能讀詩過渡到能懂詩再到能悟詩上來,因此,平時在教學中我們就應多注重背誦和鑒賞兩個方面。詩歌鑒賞是歷年來高考的必考考點,所占分值也在逐年增加,特別是近年來高考中的詩歌鑒賞題由以前的客觀題變為主觀題,這就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因此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重視詩歌鑒賞的方法指導,以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及高尚情操。那么,詩歌鑒賞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作品背景的介紹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獨特的風格,這就決定了他的作品與眾不同,比如李白,他是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中多用奇特的夸張,豐富的想象,知道了這一點,要理解他的“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不感到困難了。而作品的創作背景直接影響作品的主題,因此在鑒賞中也是不可能忽略的,比如我們讀白居易的《琵琶行》,了解了他的寫作背景,就不難理解他發出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感慨。
二、作品意象的把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客觀事物。它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詩人審美創造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是鑒賞詩歌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審美單元。鑒賞時把握了意象就有利于理解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在鑒賞詩歌時,要善于發揮聯想和想象力,將各組意象串聯起來,然后再從整體上解讀。如杜甫的《漫成一首》,由月、燈、鷺、魚等四組意象組成了一幅恬適靜謐的畫面,同時還應辨析意象的色彩、虛實、動靜等來鑒賞詩歌,如馬致遠《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給人一種蕭瑟之感。而王維《山居秋瞑》中“空山新雨”“明月”“清泉”則給人一種幽靜恬適之美。再如“風靜花猶落”靜中見動,“鳥鳴山更幽”是動中見靜等等。
總之,無論是意象的串聯還是辨析,都得靠平時的積累和領悟。因為任何一個意象都與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心理特點等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在歷史的適應中被賦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例如,中國詩歌中的“月亮”就是一個含有愁思、別情的象征意象:“床前明月光”“月是故鄉明”;“杜鵑”是悲切的象征,如“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梧桐”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些意象已成為漢民族表達情感的獨特方式,在教學中只有指導學生廣積博覽,提高文化素養,才能提高詩詞鑒賞水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能駕馭教學過程的高手,是用學生的眼光讀教科書。”因為審美教育最終要落實到學生身上,如果不了解學生,不了解他們的愛好、期望、需要、心理特征和美學追求,無的放矢,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比如,在講授宋代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一詞時,詞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但學生對這一句并不十分注意,因此,講授前,準備了一個小故事資料: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致函明誠,明誠嘆賞,自愧不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闕,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通過這個故事,學生會產生濃厚興趣,閱讀時便會仔細揣摩句子,去深刻地體會句中蘊含的情調與美感。
三、作品意境的體悟
意境是由意象構成的。“意”就是情意,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也即是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圖景。因此,我們常說的意境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它是表現古典詩詞主題思想的最重要的手段。而意境的構成一般表現為情和景的有機結合,其結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寓情于景。這類詩詞寫景占較大的比重,有的甚至全都寫景,但寫景不是目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如杜牧的《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全詩從表面看都是寫景,而實際上是情寓景中,景融情中,全詩洋溢著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和神往之情。(2)情中藏景。這類詞以抒情為主,但又不是抽象地、空泛地抒情,而是在情中藏有景物。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側重情寫盡時間綿長,第三句寫景,登上幽州臺極目遠眺,只見空間遼闊,天老地荒寂寞之感頓然而生。第四句則直抒胸臆,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孤獨寂寞,悲哀憤懣的情緒,讀這首詩就能感受到蒼涼悲壯的氣氛。詩人的形象也生動鮮明,顯現的“情”與潛藏的“景”和諧地融合在一起。(3)情景分寫。這類作品多是觸景生情之作。如高適《別董大》中,前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是寫眼前之景,暗處境惡劣,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詩人安慰朋友的話,表達了與董大的深情厚誼。又如杜甫《登高》,前四句抓住景物具體刻畫,“風急”“天高”“渚清”“沙白”“無邊落木”“滾滾長江”等,后四句則觸景扦懷,抒發自己萬里漂泊,多病的孤獨悲苦之情。因此,對于詩歌意境的鑒賞,主要就應抓住這幾種,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只能掌握了這些,才能在高考中應對自如。
當然,詩歌鑒賞除了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外,也可從煉字的角度進行,如抓住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賈島“僧敲月下門”的“敲”;也可從修辭入手,如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的比喻夸張修辭手法的運用對詩意表達的作用;還可從表現手法入手,如讀辛棄疾的詞時,我們就得把握好其中典故的思想。總之,我們對詩歌的把握無論是背誦也好,鑒賞也罷,其實都是圍繞著詩歌的內容、主題、語言及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在教學中只有抓住這些指導學生,才能有效地提高詩詞教學的實效,也才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與素養。
(作者單位 浙江省金華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