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師難教,學生難學;但作文教學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必須要做好,因為它關系到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訓練,對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從多年來的語文教學經驗談了對作文教學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經驗
一、讓學生改變怕作文的觀念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行動、反應是受思想控制的,而觀念、習慣往往左右著人的思想。我們常說作文難教,首先是因為學生從思想上排斥作文,對作文課比較反感,因為寫不好,所以就不想寫,隨便拼湊一篇,結果往往會被批評?這樣的惡性循環是造成學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文也是一樣的,想讓學生學好作文,寫好作文,首先得讓他喜歡上作文,讓他以寫為樂,達到這個境地,相信作文教學就會變得容易得多。怎么才能讓學生喜歡作文呢?我覺得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師施壓讓學生寫作文、強迫學生寫作文的習慣,因為學生本能地會對強加給自己的東西持有一定的反對意見。如果教師規定你必須每天寫一篇日記,往往很多學生會不照做,或者勉強應付,就收不到預期的效果。我覺得首先要改變學生的一些觀念,不要把作文當做是一項任務,而是把它當做自己的一個記憶,當做是自己成長的一個個腳印,當做是多年后自己仍可以拿出來讓別人看或者可以給自己回憶的一項作品。比如,教師可以請比他們年長一些的師兄、師姐來班上談一下自己當初寫作文的一些經歷、感想,因為同齡人會有更多的共通語言,他們的話要比教師的話管用,也會加強學生的印象。
二、讓學生多積累語文基礎知識
我們都知道,任何知識都是慢慢積累起來的,特別是語文方面的知識,沒有積累,沒有學習,就不會有好的作品。課本里面的《傷仲永》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就算以前的基礎再好,天生再怎么聰穎,離開了新知識的積累,就會顯得寡味,沒有生機。所以,要想寫好作文,必須要有一定的基本知識的積累,而知識的積累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完成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知識的積累是需要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慢慢提煉的。比如,對基本的字詞、語法結構的學習,還有對文章的不同結構類型的學習,還有對修辭手法、寫作方法的學習等等。比如,在黑板的側邊開辟一個生字詞專欄,每天讓學生輪流更新,這樣下來,一個學期就會積累不少的字詞量;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比較好的句子結構也要及時地記錄下來,在以后的作文中可以仿用這樣的結構,等等。掌握好了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就如同建房子準備好了最基本的磚瓦、水泥、鋼筋等材料,有了這些最基本的材料,施工才能正常進行。同樣,有了基本知識的積累,才能寫出一篇好的文章。
三、讓學生多練習日常寫作
積累知識讓我們有了作文必備的基本材料,而作文不是簡單的基本材料的組合,而是需要有流暢的思路邏輯、連貫的寫作條理以及完美的文章結構。這就需要我們要求學生“更上一層樓”,要多加練習,正所謂“熟能生巧”。比如,學生看到了一篇文章的結構比較好,就可以按照文章的結構寫一篇與自己相關的作文,或者把以前自己寫的作文拿出來進行一次修改,完善其中的言辭、結構,也可以組建一個作文小組,讓組內的學生相互批改作文,以他們自己的觀點來評判作文的優劣,然后告訴寫作的人如果是自己,會怎么寫,這樣寫的優點是什么,不足又是什么。讓學生之間相互修改、相互促進,提高的不僅僅是他們各自的寫作水平,還可以鍛煉他們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評判標準,學習身邊的例子總比學習作文書中的例子要來得真實、來得有效。
四、教師要認真審閱學生的作文
不管學生之間怎么合作、怎么評判,作為教師,我們都應該進行一次修正審閱,以補充其中的不足。畢竟學生的經驗有限,評判標準欠妥。作文的評判不像數學的改作業,要么是對的,要么就是錯的。作文是每個學生用心寫下來的,寫的不管質量如何,都是他們自己的作品。教師審閱的過程,不是批判的過程,而是一個“培優補差”的過程。不僅要發現其中的不足,要求學生予以改正,更要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畢竟教師的表揚對一個學生來說是珍貴的。同時,教師審閱的過程不是簡單地寫上一個大大的“閱”字,而是要用心去讀,并且要和之前的作文進行一下比較,看他是否有進步,善于運用哪些手法,哪些手法運用的不到位,都要盡可能詳細地批改出來,當學生看到教師對他的作文很看重、很認真的時候,他們就會認真地對待作文。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陶泉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