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中,每位教師都需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轉變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育方法,建立適合學生素質提升的教育教學方式,“授之以漁”,與學生一起“漁獵”于知識之林,和學生一道分享他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感受到的快樂,完成新課程賦予每位教師的使命。
關鍵詞:新課程;教師角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育方法;轉變;定位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我省高中學校的推行實施,新課程全新的理念已不知不覺地融入我們每位高中教師的教學工作中。通過參與新課程兩年來的學習培訓及教學工作實踐,自己也對新課程有了一定的認識。
新課程中,新理念是它的指導思想和靈魂,新教材成了師生之間構建全新課堂的平臺,新課程把如何從真正意義上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這一問題,又擺在了我們面前。新課程中,教材不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教師也不僅僅是授業解惑,學生的學習目的及方式方法都相應的發生了變化。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需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需要轉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需要轉變。這三者中,最主要的轉變應該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因此,我們每位教師都需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角色轉變,以便適應新課改,并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恰當發揮自己的作用。結合自己對新課改的理解和兩年來的課改實踐,我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角色的定位和轉變:
一、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扮演好以下角色
1.教與學的設計者和促進者。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選擇教材和教具,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學生和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營造支持學生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氛圍,促進教與學的共同發展,使其達到最優化。
2.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向學生提供一些信息,或學生在對一定的問題情境進行探索時碰到一些問題,出現信息缺乏的情況時,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促使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
3.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建立平等、友好、融洽的師生關系,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在教學中,要與學生進行討論和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4.課堂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進方案;不斷地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把實踐過程與研究過程結合在一起,積極參與研究,通過研究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二、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與時俱進,做好轉變
1.轉變教育理念。教師走進新課程時,只有順應教育理念的變化,才能夠找到職業生存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而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也直接影響著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因此,轉變教師的角色,應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1)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為出發點,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激發學生對某個學科或某個領域的學習、研究興趣,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
(2)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尊重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利,認識到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發展者,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條件和機會,幫助學生學會主動參與、主動學習,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并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3)樹立師生平等、民主的觀念。教育民主化觀念是未來教師人格特征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樹立師生平等、民主,甚至要向學生學習,從學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的觀念。
2.轉變教學方法。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材不是進行教學的唯一依據,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將從知識的權威變為學生學習的研究者,從知識的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因此,轉變教學方法,應徹底打破以往師講生記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以教材為依托,充分備課,做好課本相關知識的鏈接,力爭
盡可能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走下講臺,做學生學習中的益友和引導者,給學生營造一種課堂學習中與教師平等探究的氛圍,不再在課堂學習時仰視老師,不再因自己不知而畏懼老師。
(3)結合學情,充分并且恰當地設置問題情境,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學習探究新知識,并且做到恰當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肯定鼓勵。
(4)精心設計階段性檢測測評卷,對不同學情的學生做到分梯度、分難度測評,不僅能做到因材施教,同時能做到依生測評,盡可能地提高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轉變教育方法。教師在總體教育體系下,還面臨教學環境、家庭環境以及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等因素對教學情境的影響和挑戰。因此,要成功地做好現代教師,還必須做好如下方面:
(1)關懷和鼓勵學生。教師的各種情緒是影響整體教學過程的最大原因。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課堂教學,而教師的人文精神是讓學生認真學習的主要原因,讓學生印象深刻,覺得受其影響深遠的老師,除教學技術的運用、對學生的高度期望、教學的形式因素外,還應該有對學生人格的高度重視,即信任、關懷以及和學生分享自己經驗的人性特質。
(2)與家長互補。學生學習需要的是父母與學校共同合作的環境。當家庭和學校取得完全溝通、互動和配合時,學生將有更多機會發展他們的潛能。
(3)理解學生。巨大的環境壓力會影響一個學生的行為。當這名學生和環境產生互動時,行為的改變便會隨之發生。這種改變對每個學生的影響都不同,因此教師要扮演好學生行為的理解者的角色,要體會學生文化的個別性與多樣性。理解學生是有效教育的基礎。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在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的同時,教師也必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定位自己參與教學的角色,建立適合學生素質提升的教育教學方式,“授之以漁”,與學生一起“漁獵”于知識之林,和學生一道分享他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感受到的快樂,最終能從真正意義上圓滿完成新課程賦予每位教師的使命。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武山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