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活動的主導,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教師應從歷史教學的規(guī)律出發(fā),正確地、有創(chuàng)見地指導學生掌握歷史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既要管教,更要管學,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學生搞好學習的必要因素,而良好的閱讀能力又是學生提高自學能力的關鍵。高中歷史教科書上的楷體字、圖畫說明、注釋及豎體字等歷史資料,特別是閱讀課的設置,很多是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如何進行閱讀,特別是教材中歷史概念較少,適宜學生自學的課文,更要放手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其次是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主要是教會學生“粗讀、細讀、精讀”。所謂“粗讀”就是瀏覽教材,抓住章節(jié)子目,知其大意;所謂“細讀”就是對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讀,掌握時間、人物、地點等歷史基礎知識;所謂“精讀”就是對背景、影響等重點內容進行分析概括,歸納成要點。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再加上教師有目的地指導閱讀,學生的自學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會提高。
二、指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增強學生疏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記筆記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對學生將來的自學也有很大的幫助。教學中,課文中條理較清楚的部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筆記綱要如果做好了,學生復習時就能一目了然,更能認識到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做好課堂筆記,不僅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tǒng)化,而且還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脈絡。
三、指導學生學會歷史知識的縱橫向聯(lián)系,提高比較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歷史學科具有嚴密的系統(tǒng)性,許多歷史事件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或依存關系。因此,在學習時,我們特別注重指導學生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縱橫聯(lián)系,并在學習中逐漸學會用歷史事件的縱橫聯(lián)系來分析歷史事件的本質現(xiàn)象。同時,引導學生掌握橫向、縱向比較分析問題的方法。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還能大大提高學生全面地、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各科相關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
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就是歷史學科的廣泛兼容性,它包含了文學、哲學、法學、美學、音樂、繪畫及自然科學等許多學科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能夠使人從各種層次、各種角度、各個方面對歷史現(xiàn)象或歷史人物進行多元分析。在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以正在學習的內容為立足點,聯(lián)系其他學科中與之相關的知識,進行分析或對比,從而從多學科的角度,更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識,并能運用綜合知識解答相關問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作者單位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