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三個方面簡要地論述了新舊版本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的突出變化。
關鍵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變化
2012年秋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版語文課標”)將頒布使用。課標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全國各地都先后組織了學習與研討,和2001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舊版語文課標”)相比較,的確有很大的變化。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從封面上看變化
新版語文課標在封面文字上做了些變動,刪掉了“全日制”三字,書名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出版單位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改為“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每本的價格也由原來的3元漲為9元,當然書也變厚了,由原來的29頁增加到80頁。
二、從目錄上看變化
(一)調整了“第三部分 實施建議”的順序
把“一、教材編寫建議”調整為“三、教材編寫建議”;把“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調整為“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把“三、教學建議”調整為“一、教學建議”;把“四、評價建議”調整為“二、評價建議”。
(二)附錄部分的變化
增加了《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
三、從內容上看變化
(一)“第一部分 前言”的變化
1.導言是全新的
導言共兩段,第一段四句話。先講語言文字;再講語言文字的作用;接著講社會發展對語言文字的挑戰;最后講時代的進步對人們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段三句話,講語文課程。先講語文課程應為學生打好的三個基礎,再講語文課程的優勢,最后講語文課程的重要地位。
2.“課程性質”的變化
與舊版語文課標相比較,新版語文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闡述清晰多了。新版語文課標是這樣闡述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對語文課程性質做了準確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說明語文課程“學什么”“怎么學”兩大問題。那么“學什么”?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是聽覺符號系統,語言能力是聽說的能力,文字是視覺符號系統,文字能力是讀寫的能力。學習語言的規律和學習文字的規律是不同的,課程性質準確的界定給教師今后的課堂教學研究和實踐指明了方向。
(二)“課程目標與內容”的變化
關于識字、寫字教學,本次修訂做了重點改動,旨在控制識字寫字的字量,提高常用字的書寫質量要求。(1)從第一到第四學段始終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第三學段的硬筆字還增加了“力求美觀”的要求,強調書寫的規范和質量。(2)適當降低第一、二學段識字寫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學段,識字量由1600~1800個改為1600個左右,寫字量由800~1000個改為800個左右;將第二學段的“2000個左右會寫”減少為“1600個左右會寫”。減少了寫字數量,適當減輕了學生的識字負擔。(3)推出《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可見,新版語文課標將識字、寫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實施建議”的變化
1.針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了建議
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
2.針對語法修辭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了建議
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教學中應根據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進行指導和點撥”“要避免脫離實際運用,圍繞相關知識的概念、定義進行‘系統、完整’的講授與操練。”
(四)“附錄”的變化
1.新增了《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作用是讓學生在第一階段熟練掌握300個“基本字”和在義務教育階段掌握3500個常用字
2.舊版語文課標的附錄表也有兩個表發生了新變化
(1)關于“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變化
新增加了篇目。小學增加了6篇,初中增加了14篇。
(2)“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的變化
①童話讀物中把“中外現當代童話”改為具體的作品。如,葉圣陶的《稻草人》、張天翼的《寶葫蘆的秘密》。
②寓言讀物中刪去了《克雷洛夫寓言》。
③詩歌散文讀物類,增加了《艾青詩選》《革命烈士詩抄》。
④長篇文學名著類增加了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刪除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
(作者單位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北城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