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分層教學,就是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能力,對同班級的學生進行分層分組教學,各組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施教;允許學生在同一時間內,用各自適宜的速度與方法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各類學生的才干與“潛能”;把“因材施教”與“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落實在課內,努力促進各類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與提高。要提高分層教學的實效必須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從教師層面來看
1.端正教學思想
采用分層教學,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實行啟發式教學,注意因材施教。
2.注意處理好個別和一般的關系
要縮小差別,首先必須承認差別,鼓勵良性競爭,特別是對后進生,教師深切的愛,熱忱的期望,有時也會奇跡般地產生羅森塔爾效應的。
3.善于調控
教學是一個動態系統,學生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中,不應采用固定模式,分層并不是分而不變的。隨著教學進程,要不斷調整層次結構。
4.有適應分層教學的教材
教材要便于自學,有彈性,教法、學法要寓于其中,教材本身要具有啟發性、趣味性,可讀性,而并非所有教材內容都能進行分層教學。
5.有的放矢,講求實效
教學實踐中,是否需要分層或怎樣分層,必須從班級的實際出發。
二、從分層內容來看
1.學生的分層
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將全班學生分成高、中、低或(A、B、C)三個層次。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且要有記錄在案,但不宜向學生公開。否則,有可能助長“優等生”的傲氣,挫傷學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學困生的心理壓力。
2.目標的分層
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制訂出與高中低層次學生學習可能性相適應的分層教學目標,通過分層分類的教學,促使各層次學生都能達到應有目標要求。
3.教學過程的分層
改變傳統班級授課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學結構,既有面向全體的“合”,又有兼顧各組的“分”。保證在一節課內既有統一的講解、答疑、矯正、小結,也有分組的教學、自學、合作學,還有分層次的練習和個別指導。要注意“分”而不“離”,“合”而不“死”。
4.作業的分層
學生作業分為兩類,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這兩類作業均要分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搞“一刀切”。
5.評價的分層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差等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既點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等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我。為了反映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充分發揮考試的評價功能、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要幫助各層次的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使之以學為樂,不斷進取,積小成為大成。
(作者單位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