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門反映社會生活的語言藝術,語文課本來應該比其他課程更有興味,更受學生歡迎,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不少學生都反映,語文越學越枯燥乏味,以致語文課堂上看課外書,做數理化習題,亂寫亂畫,搞小動作的現象比比皆是。這難道僅僅用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對語文認識不足”就能解釋清楚嗎?顯然難以自圓其說。教學不得法,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恐怕是一個重要原因吧。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國古代也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及“好不如妙,妙不如迷”的說法。明人王陽明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如果說責任感、使命感是人們前進的一種外在動力,那么興趣則是一種內在動力。
要怎樣才能發揮語文課本身的學科特點,使之富有趣味性而緊緊吸引住我們的教學對象呢?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手努力。
一、以“新”激趣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老套子:上課了,讀課文,學習生字,解詞,劃分段意,歸納中心,之后就是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之類……實踐證明,這種呆板單調的教學方式只會減弱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言道:教學有法,貴在得法。為了給學生以新鮮感,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克服程式化,防止注入式,做到方法靈活、形式多樣,力求出新。例如,對那些意境優美、文辭華麗、抒情性強的課文,就可以采用教師表情朗讀的方法;對話多的戲劇,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通過師生的朗讀,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作文時也就有話可說了。隨著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有利條件,將課文涉及的內容用圖片、聲音顯示出來,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多方面地去接觸和體味課文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引起學習興趣。演講、辯論、戲劇表演等趣味性強的教學方式,語文課上都可以靈活地采用。
二、以“美”激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可夫說:“人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需要。”語文課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它包含了自然美、生活美、科學美、藝術美等美育的內容。語文課應該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認識文字的形象美,感悟語言的音樂美,品味詞語的意蘊美,領會句式的變化美,把握作品整體的風格美……例如,讓學生對作品進行反復的有感情的誦讀以后,利用多媒體展示與作品內容相配的畫面,并播放與之相吻合的美妙的背景音樂,讓優美的語句植入學生的心中,品味、賞析情與景構成的意境,可以讓學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領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感染和愉悅他們,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在語文學科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學生在感知美、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不僅全面發展了智力,使他們的形象記憶、形象思維和想象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能促進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成為教育者所希望培養的“完整的人”。
三、以“疑”激趣
學貴有疑。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設置疑問,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教師需提供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圍繞課題,讓學生有自主選擇學習材料、自主提出問題、選擇學習內容和運用方法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學、思考問題的時間,以達到學習目標。選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事項或問題,遵循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建立一個相關的認知結構框架,用問題探究、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通過認知框架把學生從現有水平引導到潛在水平的發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揚“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這樣會更好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學生的問題得到解決以后,語文教師要精心設置新的障礙,誘導學生產生新的問題。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產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調動并發展他們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四、以“績”激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中學生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希望得到教師的好評。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學習成果,充分肯定他們取得的成績,使學生從自己的微小進步中獲得成功的自豪感,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生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肯學習,善于思考,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不喜歡把自己僅僅局限在教科書的小天地,而是喜歡在學懂教材、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希冀憑借自身的力量獲取更多的知識。此時的他們既有依賴性,又有獨立性。教師有必要因勢利導,小心誘導,培養學生自求自得的能力。如果教師主宰一切,學生就很難得到發揮其能力的機會。只有讓學生自己潛心鉆研,深切體會,才能左右逢源,學有所獲。學生的學習取得了成功,獲得了教師積極的信息反饋,學習起來自覺性就強,從而也就提高了他們的抱負水平,使語文學習獲得持久的動力和良好的效果。
五、以“演”激趣
毛澤東同志說過:“說話要有趣味,以姿勢說話。”要使語文課講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作為語文教師,最適用的還是語言直觀。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這樣的話:“只有學會在臉色、姿態和聲音的運用上作出二十種風格韻調的時候,我就變成一個具有技巧的人了。”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成為一個具有技巧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通過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個比喻、一個故事,或者聯系學生生活中的一個實例,電影中的一個鏡頭,使學生聽了,既好懂又有趣,既形象又難忘。也許有人會說:“那不成演戲了嗎?”應該承認,教師講課和演員演戲存在著很多相通的地方,而且教學本身也確實就是一門藝術。這里說的“寓教于樂”,指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所采取的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教學方法,它決不是脫離教材內容去大講其故事、笑話之類,更不能靠插科打諢、裝模作樣來換取學生的笑聲,如果真是那樣去做,教師就成了戲臺上的小丑了。
六、以“愛”激趣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教師要敢于向學生敞開心扉,用淵博的知識和愛心去吸引學生,用真摯的情感去撥動學生的心弦,與學生進行思想上、感情上的交流。
“親其師而信其道。”愛心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只有創建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因年齡懸殊而形成的代溝,增強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形成和睦愉快的課堂氣氛。學生在平等、友好、寬松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學習,自然興趣盎然。在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關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要想方設法促進差生的發展,千萬不能使用嘲笑、侮辱性的語言,讓學生在克服學習困難后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喜悅,使他們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以此來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只要我們在教育學生時用充滿期待的眼神,采用肯定、鼓勵為主的教學手段,就能形成一種“親、助、樂”的人際關系,與學生共同創設“以情啟思,以思促知”的生動而豐富的教學情境。
總之,作為一個教師,應了解學生的特點,了解他們在想些什么。學生不喜歡單調枯燥的教學,而喜歡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活潑性。我們在教學中大可革除以教師為中心的陳規陋習,在“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中開創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新天地。
(作者單位 重慶市青木關中學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