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好每一節高效課是教師所希望的,也是努力的目標。我覺得備好一節課應有一條明確的思路,要研究教材、研究學情。注重研究教材編寫的意圖,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教材的教育價值。下面我以二氧化碳為例介紹一下我的設計。
一、背景介紹
“二氧化碳”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運用化學實驗輔助教學,組織學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我設計教學的主導思想是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今后學習同類型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教學中,我不斷嘗試,經歷了做好演示實驗,設計改進實驗,變課堂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等探索的過程,使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不斷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學習了“二氧化碳”這節課的知識后,學生卻不能盡快熟練地用CO、CO2、H2CO3、CaCO3幾種物質的相互關系來解決有關問題。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這個難點,我通過讓學生默寫化學方程式來鞏固所學的知識,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需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二、課堂情境
我在進行“二氧化碳”的教學時,首先組織學生巧妙運用探究實驗,順利地完成了一部分教學任務。接著讓學生將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后,通過引導分析,學生懂得了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其中的Ca(OH)2與CO2發生反應,生成了難溶于水的CaCO3,歸納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 CaCO3↓+H2O;之后便組織學生觀察已經在教室里放置了2天的石灰水溶液,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又認識到燒杯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是空氣中的CO2與澄清石灰水中的Ca(OH)2發生了同樣的反應。至此,順利完成了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應的這個教學難點。這時學生舉手問道:“老師,碳酸鈣不溶于水,那么燒杯壁上的白色物質用水就洗不掉,該怎么辦呢?”(這個問題令我很吃驚!)
我當時略微思考后就調整了教學內容,并問道:“我們正在用什么制取二氧化碳?”
同學們都說:“石灰石和稀鹽酸。”
我追問:“石灰石中的什么物質和鹽酸反應?”
學生說:“碳酸鈣。”
我又接著說:“我們在燒杯內壁的白色物質上加些鹽酸,請大家注意觀察?!?/p>
當鹽酸加上去后,白色固體不見了。
學生又舉手說:“老師,我認為燒杯被稀鹽酸洗干凈這個實驗,還可證明生成的氯化鈣能溶于水?!?/p>
我高興地說:“你分析得非常正確。大家樂于思考,一定能把化學學得更好?!?/p>
接著學生又發言:“老師,我們還發現這兩個反應中,一個是二氧化碳參加反應生成了碳酸鈣,另一個是碳酸鈣參加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p>
我鼓勵說:“這個發現很不簡單,這就是二氧化碳和碳酸鈣的相互轉化,希望同學們珍惜自己的思考成果,一定要牢記這兩個重要的反應。”
當時,全班學生處于一種非常興奮的狀態,都躍躍欲試。
由于時間的關系,那節課上我把研究CO2與水反應的對比探究實驗調整為另一簡單的演示實驗。
我在介紹了石蕊這種指示劑遇酸可由紫色變為紅色后,便迅速將CO2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試液的蒸餾水中,學生在急切的等待中看到了試管中的液體由紫色變成了紅色,許多學生都著急地說:“紫色的石蕊變紅了,試管里有酸?!?/p>
我說:“這說明是CO2與水發生反應生成了碳酸”,有學生急忙說:“老師,碳酸鈣和鹽酸反應時生成了氯化鈣和碳酸,碳酸又分解才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說明二氧化碳與碳酸也能相互轉化。”
我高興地總結道:“很好。今天大家不僅學會了二氧化碳的性質,還探索出了二氧化碳分別與碳酸鈣、碳酸的相互轉化關系。課后請大家分析教材第114頁[實驗6-6]中四朵紙花的顏色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為什么?你還能想到什么?”
三、課后反思
這節課在學生的問題之下展開探索,以實驗為手段,讓學生通過實驗討論得出CO2、H2CO3、CaCO3幾種物質的相互關系。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注意學生的達成情況,根據學生掌握的程度安排教學。
總之,課堂教學設計要符合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才能有效地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注重夯實基礎知識。其次要打破常規,探尋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創設出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新教學模式。我想到了以下幾點:
1.設計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和家庭小實驗,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或課后反思。
2.布置一些用常規方法無法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探尋中完成,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3.注意從生活實際或課后將要解決的問題中挖掘素材,精心設計實驗、設計問題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4.在組織實驗探究時,不能流于形式,要注意尋找學生學習的興奮點。
5.在進行實驗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指導學生掌握形式多樣的探索新知識的方法。
(作者單位 山西省大同市第十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