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是高考的必考內容,考試中文言文分值高,難易度穩定,是語文試卷中一個重要的得分點。由于高考文言文都是課外文言文,學生們學起來感覺很吃力。許多學生認為文言文難懂,在很大程度上是文言文實詞把握不準。其實,考試中出現的文章,我們雖然很陌生,但是那里面的字詞一定在課堂上出現過,只要學生能做到認真聽講,自己總結方法,拿到試卷文言文部分的分值應該沒什么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教會學生掌握文言實詞詞義的推斷技巧。
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是把握文章大意、準確解答試題的前提。實詞需要考生根據語境確認其具體詞義,也需要掌握一些推斷詞義的技巧。因此,結合語境,正確掌握實詞詞義的方法就成為破譯文言文不可或缺的技巧。下面,結合近年來高考的經驗,就實詞詞義推斷方法做一些探討,請同行指正。
一、語法分析法
任何句子都處在一個語法結構中,每個詞語都充當句子的不同成分,通過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詞語的詞義。比如“人懷異意,以沮新政”中的“沮”,用在連詞“以”之后、名詞“新政”之前,顯然不可能是形容詞,而只能是動詞,結合上下文,譯成“阻止”,字通句順。再如,對“宣子有環,其一在鄭,宣子謁諸鄭伯”中的“謁”字的理解,“謁諸鄭伯”中的“諸”是兼詞,相當于“之于”。“宣子”是主語,而謂語只能是動詞“謁”,“謁”的賓語不是“鄭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內容,即上文的“環”。通過這樣的分析就能確定“謁”的義項為“請進”,而不可能是其他。
二、結構推斷法
古人講究音韻和諧,節奏鏗鏘,遣詞造句多使用對偶、排比句式。根據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由已知詞義推知未知詞義。比如,“春省耕而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一句講的“春”“秋”兩季之事,“春耕”對“秋斂”,由此可推出“斂”為“收割”之意;“補不足”與“助不給”相對,“助”即“補”,因而“給”亦為“足”,成語“家給人足”可作佐證。又如《離騷》中的“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中的“比”對應于“齊”,“齊”有相同之意,成語有“等量齊觀”,那么“比”也是“相同”之意,而非“比較”。
三、語境推斷法
不同的語境,文言實詞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歷次考試中,文言文題中都會有字詞的理解題,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根據語境去推斷。實詞有很多義項,但放到文中去理解,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就很容易推斷出準確的義項。
四、字形推斷法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與字義之間,大多有密切的聯系。漢字中形聲字占絕大多數。形聲字中的“義符”給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檣櫓灰飛煙滅”,“櫓”是常見字,是木制的船具,“檣”是冷偏僻字,但“檣”從木,與“櫓”聯合而成句,可知“檣”也是木制的船具,聯系本句,便可以局部代整體推出“檣櫓”是戰船。
五、事理檢驗法
比如《左傳》中說:“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孫于越,比之簡公,僅全其身耳”。句子中的“孫”若解釋為“孫子”,那么句子就應譯為“哀公最終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國當了孫子”,這顯然不合情理。其實這里的“孫”與“遜”通假,意思為“流亡”之意。又如,《項脊軒志》中“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一句,句中的“借”字,如果譯成“借閱”便說不通,借一本書還可以,怎么能借滿架書呢?《孟子盡心》言:“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長期借用而不歸還,誰知道你是不是想據為己有呢?這一點歸有光不會不明白。況且聯系上下文可知,歸有光的先人曾為朝廷命官,家中又為書香門第,即便敗落,也不至于落魄如此。所以此處應該讀“jī”,是“堆疊”的意思。
總之,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推斷詞義,都要在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上,對相關的語句以及有關的背景、文化等進行認真思考,慎重推斷。只有這樣,才能對詞義做出正確的判斷。語文學科是一個重視積累的學科,只要我們對平時學過的實詞都能識記、理解和掌握,相信學生的文言水平會有大幅度提高的。
(作者單位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