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班級就是一個整體,班主任則是這個整體中的教育者、引導者和組織者。班級班風、學風的好壞,直接取決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好壞。結合新課改理念和28年班主任的工作實踐經驗,我深深體會到:班主任不僅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還要有一定的教育藝術和管理方法。下面就淺談一下我的“治班”八計。
一、訂目標
作為一個班級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班主任必須因勢利導,運用激勵理論,在新班級成立的同時,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點,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分析班級實際,有層次性和針對性地制訂出既適合班級開展活動的實際又能鼓舞士氣的共同目標。在制訂一個合適的目標后,還要幫助學生制訂行動計劃,共同探討存在的障礙,并排除,幫助學生形成動力。如,我曾帶過的一個班級,有90%的學生是獨生子女,學生由于被溺愛而素質較差,集體榮譽感淡薄,紀律性較差。我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團結互助,根本好轉”的目標,并組織全班學生討論,開展樹立良好班風的系列活動,使學生樹立“班榮我榮,班恥我恥”的集體榮譽感,增強了班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年終我班被評為“先進班級”。
二、培養班干部
如果把一個班集體比作一列火車,那么班干部毫無疑問就是這列火車的火車頭,班干部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班級工作的開展。因此,擁有一個訓練有素、身心健康發展的班干部對于一個班級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在培養班干部時,我堅持總體上“導”,分類上“引”的理念,采用了帶、傳、幫的方式,培養學生骨干,充分發揮班干部的積極作用,以協助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工作。
(1)我會帶著班干部去家訪,使他們全面了解學生在學校和在家的表現,從中學會全面看待同學的思想方法。(2)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我會讓班干部一起參與,使他們掌握、了解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3)在平時,我會放手一些事情讓班干部大膽地去干,當他們遇到問題時,我會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如,我會幫助勞動委員制訂打掃計劃,并指導他組織實施和驗收評估,同時在文藝、體育、文明小組競賽等活動中,指導班干部分工合作,實施“每周小結,每月評比”的方法。學期結束時,除文化知識由各任課老師把關外,其他各項成績均由相應負責的班干部根據平時記錄和學生意見進行綜合評分,這樣不僅能避免“成績=學生”的等式問題,較客觀地綜合評價每位同學,也有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揚長避短,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同時也培養了班干部的管理能力。
三、定評比
良性競爭可以使人產生向上和前進的動力。在管理班級時,我通過量化管理和綜合評比,實行獎懲,使學生間形成了互相學習和良性競爭的良好氛圍,使得班級管理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1.我和班干部一起根據小學生守則和學校的規章制度,擬定本班的評比細則,對學生德育和學習兩方面進行量化評比,其中德育包括遵紀守法、文明禮貌、愛護公物、勤儉節約等,學習包括按時到校、完成作業、考試成績等。
2.班干部按職分工,輪流值日,值日干部善于觀察,公正無私地認真記錄每個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和紀律等方面的表現,并如實向班主任反映,使班主任全盤掌握班級動向。
3.堅持每天公布考勤情況,一周一總結,一月一評比,對表現好的和有進步的同學給予獎勵(如一顆紅星、一面紅旗等),對做錯事的同學友好交流,使其明白錯處并以為班級做一件好事當作懲
罰(如掃地等),對其他同學進行鼓勵,讓每一個學生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以此作為評比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與操行評語的重要依據。
四、情感交流
教育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無論在學習活動的準備階段,還是進行階段,或結束階段,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是交織在一起的。”由此可見,教師情感既是打開學生心靈閥門的鑰匙,又是增強班級向心力的一種重要“能源”,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古人云:“動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級,必須要有一顆博大的愛心。21世紀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在溺愛的環境下成長的,這樣的孩子身上難免有“嬌”“驕”二氣。面對這樣一群“小皇帝”“小公主”,班主任應扮演雙重角色,先是慈母再是嚴師。一方面,要把學生當成是自己的孩子去關愛他們,與他們建立親密和諧的關系,讓學生感到你的可親可敬而信任你,這樣才能讓他們更樂意與你溝通,更容易地接受你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嚴格要求他們,使他們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逐漸改掉“嬌”“驕”二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曾教過一個姓楊的學生,他是中途從外地插班進來的,他經常遲到,經常不完成作業,又和同學不合群,上課時神情恍惚。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主動找他談心,不擺師長架子,不訓斥,真誠地與他交流,從正面誘導他,從側面了解他的家庭情況,讓他感受到我的真心關懷,從而愿意向我敞開心扉。經過了解,得知他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跟著爸爸奶奶一起生活,家庭較貧困。事后,為了幫助楊同學解決困境,我在班上提議全班同學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多關心、幫助、鼓勵他,在物質上支持他。老師和同學的友誼使他體會到了集體的溫暖,他終于振作了起來,從一個問題學生變成了一個不斷上進的好學生。“滲入情感”的教學實際上對師生的人格有潛移默化的改變,讓人更開放、坦誠,更加善于表露自己,也創造了更加親密和諧的班級氛圍。
五、活動滲透
28年的經驗讓我清楚,把豐富多彩的活動滲透到治班中,是
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既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又能讓學生勞逸結合,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課堂學習。
在擔任班主任的過程中,我一直注重開展各項活動,通過活動來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如,我舉辦了“警鐘在身邊長鳴”的主題班會,對學生加強法制觀念教育和安全教育;舉辦以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為主題的講故事比賽,歌唱革命歌曲,學會感恩等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學雷鋒做好事”的活動,在周末組織學生在校園內外、街道上打掃衛生,每年重陽節帶禮品去慰問軍烈屬、五保戶等,以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對學校舉辦的活動,我強調集體榮譽感,提倡“有賽必爭,重在參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為班級增光添彩。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得班級變得更加團結友愛,更具有凝聚力。因此,我班在學校歷年舉辦的各項活動中都獲獎,受到學校領導、老師的好評。
六、典型帶動
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除了父母外,老師和同學的榜樣作用特別重要,因為大家經常生活在一起。因此,班主任除了以身作則外,還要運用班級上的先進個人、先進事例,教育、帶動全班學生。
我一般采用兩種方法搞好典型帶動。(1)以“頭領”帶動,即讓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以自身的模范行為去帶動本班級的同學,或通過開展學習小組等活動,以先進生帶動后進生,使大家共同進步。(2)以班干部帶動,充分發揮班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對于班上紀律散漫、學習松懈的學生實行思想品德和組織紀律等方面的管理和帶動。這樣,班級工作處處有人管,時時有人抓,樣樣有人帶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拾錢”角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發揚。這是每一個老師都會教給學生的基本道理。可是,怎樣才能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呢?這不是說說就可以了,必須要有實際行動。
在我帶過的班級中,都會有一個“拾錢”角。“拾錢”角那里放著一個大紙箱,同學們會把自己不要的廢紙和塑料瓶等可以回收的物品放在大紙箱里,定期清理變賣。這個“拾錢”角不僅能讓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使教室變得更整潔,還能使廢品回收利用,變廢為寶,而且回收廢品得來的錢還能用來買學習用具和課外書,學習用具可以用來幫助貧困生和作為評比獎勵,課外書可以放在圖書角的書架上供同學們閱讀,班上的同學還利用這些錢買花來裝飾教室,美化教室環境,可謂是一舉多得。小小的撿廢品行動,拾起來的都是“錢”,因此,我把它稱為“拾錢”角。
八、圖書角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除了“拾錢”角,我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治班計策,那就是圖書角。圖書角其實就是一個書架,書架上放的都是同學們主動從家里帶來的各種書籍,還有利用變賣廢品得來的錢所買的課外書。這些書都是用于學生課后閱讀的,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閱讀量和課外知識,也有利于形成熱愛讀書的良好學習氛圍,而且也培養了學生樂于分享的好品德。
28年來,憑著這“治班”八計,我所管理的班級無論是在班風還是學風上,都成為全校的模范。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港口區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