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工作中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把班主任的關愛通過最親和、最具人情味的方式傳達給學生,拉近師生的距離,構建出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國教育名著《學記》中所說“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融洽的師生關系,孕育著巨大的教育“親和力”。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熱愛一位老師,連帶著也熱愛這位老師所教的課程。因此,班主任只有增強自己的親和力,才能更好地把自己推銷給學生。對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起:
一、擁有一顆愛的心,讓師生成為朋友
梵高說過:“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走近學生,不僅從生活上,更重要的是從精神上關懷學生。情感有著遷移的功能,學生對老師的情感,可遷移到其他方面,產生巨大的學習動機。
中年班主任更要永葆一顆年輕的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兒女,才能走進學生真實的心理世界,成為他們傾心的朋友。多年來,我一直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兒女,因為這不僅會嘗到教育的甜蜜,更能使教育的“花朵”開放得更加燦爛。記得幾年前,有兩位同學的女兒在我的班里學習,她們品學兼優,熱心助人,有一次我高興地稱她們“真像老師的親閨女!”后來,我漸漸發現,她們的學習更加進步,工作更加積極,處處能替班級著想,而且,她們逐漸成為班里的“明星”,帶動了很多學生和她們一起進步成長……如今,“真像老師的親閨女!”已成為我在班級工作中對女生們的最高獎勵。因此,我們要樹立“用愛心為學生服務”的服務意識。一方面,要和學生站在一條戰線上,讓有時代隔閡的心按相同的節奏跳動。另一方面,要使自己變成一個“小孩”,進而“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陶行知語)
二、練就一雙會欣賞的眼睛,捕捉學生生活中的真善美
素質教育要求注重學生的整體發展,尊重學生個性的張揚,班主任要能夠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要善于發現并欣賞學生的優點,永遠堅定學生“行”的信念。在生活和學習中,要善于使用贊許的目光、友善的動作、贊揚的語言,讓學生感到溫暖,看到希望,感受到老師的親切,師愛的力量,并通過合適的途徑傳達給學生。在工作中,我經常會找到每個學生的幾個突出優點,并適時在學生的作文中寫下很多欣賞他們的評語,并表達出自己的希望,如:“努一下力,你的學習會像你的長發一樣美麗!”“你的字太漂亮了,老師做你的‘粉絲’!”“這次比賽你真行,老師為你驕傲!”這些話語都會極大地促進師生間的相互信任。
三、為傾聽學生心聲,儲備好一腔激勵和賞識的話語
陶行知說得好:“運用朋友的關系,彼此自由交換學識,是比擺架子好得多,你要了解學生的問題,體諒學生的困難,處處都顯示出你愿意幫助學生求學而沒有一絲一毫的不耐煩。”因此,教師要走向學生,了解學生,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教師能從中獲取信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學生則能從教師的傾聽中感覺到自尊、樹立了信心、增加親切感。傾聽是雙向的,一個愿聽,一個愿說,來不得半點勉強,教師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及喜怒哀樂講給學生聽,以引起師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傾聽的后續工作是跟進,是給傾訴的學生滿意的答復。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成功的班主任總是善于激勵學生的,能靈活且因人而異地運用激勵的技巧,使學生在親身感悟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師的教育,教師應做到“大美不言、大愛無聲”,如同春雨般滋潤著學子干涸的心田。在心理學中,群體對個人的影響作用,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暗示”和相互間的影響來發揮作用的。有意地塑造一些特定的情景,把對學生的激勵運用生活化、時代化、人情化的話語傳遞給學生,更能激勵學生的成長。近年來,我經常在班里開辦“希望之星”活動,在班委上任、新生入班時,用精心設計的感言,表達出對每個學生的希望,從而使學生在良好的心理暗示中自我塑造、自覺成長,效果甚佳。
班主任對學生的親和力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智慧。把握好師愛的藝術,用智慧托起生命,我們就一定會真正嘗到教育的甜蜜。
(作者單位 甘肅省渭源縣新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