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求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通過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目標的分析,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分析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養培養的出發點。人文素養培養是思想品德教學的目的,其教學的適應性、實效性應該是教學目的實現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人文素養;適應性
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教育將學生看成文化人加以培養,將課程看成為具有豐厚文化價值的精神糧食和文化資本,以用來挖掘學生的生活感悟,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其在文化中體驗生活,創造生活。思想品德課是一門主要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課程,課堂上,思想品德教師對于學生的培養不能只是對書本知識的講解,應該結合教學的真正目的,促進教學的適用性,將教學范圍拓展到人文教育方面,以體現教育對學生的創新教育、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公民教育。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將課堂知識納入到一種人文背景中進行傳授,促進思想品德知識跟教育目的相適應、跟人社會需求相適應、跟學生的人文精神追求相適應。主要應該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充分體現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適應我國社會發展方向,樹立人文素養教育理念
學會一門技術,掌握一些知識并不是難事,而如何做好一名社會人卻是人生過程中的巨大挑戰,尤其是實現人的社會化。因此教育應該首先注重人的德性培養,其智性培養應該放在第二位。《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了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基本性質,即: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基本觀點的教育,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思想品德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常識為基本內容的教育,是引導初中生緊密結合文化、思想品德、經濟等社會生活的教育,是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同步發展的教育”。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倡導個性、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其確保課程管理的民主性和課程教學的適應性,體現教育的主體性,要求課程教學關注“人”的經驗和生活,要求思想品德課培養學生社會生活中自強、自立、自主的能力,培養學生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使思想品德課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應該強調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思想品德教學的基本目標。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須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理念。比如在九年級第二單元《了解祖國 愛我中華》的課程教學中,思想品德教學必須以“人文素養教育”的理念,讓學生認清我國國情,明晰我國的基本國策和發展戰略,繼承我國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適應學生社會生活需求,滲透人文素養教育內容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思想品德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社會生活的實際,將理論知識跟實踐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滲透人文素養,在人文素養培養中滲透生活元素。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活動中,思想品德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報紙和電視等相關途徑了解與其息息相關的社會、思想品德、經濟、文化和軍事等事件,同時利用所學知識來分析這些事件,并提出自己的相應對策,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思辨能力。比如在九年級第三冊《融入社會 肩負使命》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世界上發生的一些事件,諸如南海爭端、金融危機、利比亞問題、美國對臺軍售問題、人民幣升值問題等,讓學生認清世界現狀,看透社會端倪,從而培養他們肩負社會使命的人文素養。同時,通過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探究,循序漸進,不斷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升其社會生活能力。
三、適應思想品德教學職能要求,完善人文素養教育方法
在過去傳統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傳述知識,初中生死背知識,中考考查知識,其整個過程中,理論跟實際彼此脫離,這完全不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造成學生興趣的喪失,創造性和主動性的漸退。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該將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個人知識看做重要的資源,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個人發展,挖掘初中生的心理因素,積極激發初中生的學習情趣,以實現培養學生自強、自立、自主的人文素養教育。所以,在此過程中,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以提升思想品德教學效果。
新課標下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很多,下面主要從開放式教學方法進行探討。開放性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地、不受任何束縛地探究知識,增強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比如在初中八年級第二單元“師友結伴同行”的教學中,思想品德教師應該認清自己的角色,向學生表露“我是老師,更是朋友”的定位,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設計“教師、同學、朋友”為主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展開討論,從而培養學生“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人文素養。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應該充分展現人文素養教育精神,加強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提升學生自強、自立、自主的能力,以確保其適應社會、世界、時代日益變化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該適應我國社會發展方向,樹立人文素養教育理念;應該適應學生社會生活需求,滲透人文素養教育內容;應該適應思想品德教學職能要求,完善人文素養教育方法。將學生培養成國家需要、社會需要、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閆承利.素質教育課堂優化模式.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黃明東.學校教育中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平衡與融合.北京: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10(5).
[3]張亮亮.我國初中生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分析.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01).
(作者單位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黃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