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挫折對個人構成情緒上的打擊與威脅,使人產生一種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情緒體驗。通過對比中美日三國在青少年“挫折教育”方面的經驗,引起社會各界對增強青少年心理耐挫力的重視并對中國的青少年挫折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挫折;挫折教育;中美日對比;教育措施
心理挫折是指人們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所要達到的目標受到阻礙,因無法克服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或稱挫折感。挫折對個人構成情緒上的打擊與威脅,包括自尊心的損傷,自信心的喪失,孤獨感與愧疚感的增加,使人產生一種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情緒體驗。
一、中國“挫折教育”警報
2006年3月25日,華南農業大學學生王勇,因為感覺不能像父母期望的那樣考上研究生,又擔心找不到好工作,無法面對父母,就在畢業前夕回家喝農藥自盡;5月31日,南京醫科大學03級學生李增輝跳樓身亡……
今天,自殺已成為我國青少年群體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中國青少年在面對挫折時所體現出來的脆弱與不理智已向我們發出最嚴重的警告。學生僅因為老師的一句批評就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案例已并不罕見。教育方法當然值得反思,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要增強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因為如此,當前對少年兒童進行挫折教育已被社會各界所認可,挫折教育及幸福品質的培養已經成為家庭、教育機構和社會關注的一個刻不容緩的話題。
二、與美日“挫折教育”的差距
1.與美國的“挫折教育”對比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雖然青少年也存在很多問題,但其對于兒童的教育水平早已經是世界一流。在20世紀80年代就由美國中學校長協會發起了一項名為“品質教育”的活動,這種旨在提高孩子對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一種內在的自信和樂觀。信賴、敬重、責任、公平、關懷和公德,是青少年“道德品質”賴以建立的六大支柱。這項活動的實質,就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說白了就是使孩子不僅能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自找幸福的本能。
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挫折教育”實際上就是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家長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2.與日本的“挫折教育”對比
日本對于青少年的培養與美國截然不同,嚴厲甚至超過中國。一出生就在冷水盆里泡過的日本人無論何時都能自己處理自己的事。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事就應該自己承受,不然就是一個屈辱的人,逃避是絕對解決不了問題的思想從小就扎根于日本青少年的頭腦中。
近年來,日本為了使自衛隊贏得更多支持,必須在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中加強國防教育。于是日本政府竭力渲染各種威脅,借以增強青少年的憂患意識。同時,日本還擴大了軍訓規模來培養青少年的“衛國精神”與吃苦作戰能力。雖然其最終目的我們不能妄下定論,但這種嚴格的變相武士道精神指引下的模式的確培養了日本青少年吃苦耐挫折的能力,這種能力甚至很多其他國家的大多數成年人都不能達到。
三、給中國帶來的啟示
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美國和日本為我們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教育模式。那我國應該怎樣進行“挫折教育”呢?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走出大人愛的保護圈,放開手腳,不要怕孩子遭遇挫折。孩子能做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去做,要讓孩子學會獨立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
其次,豐富青少年的知識經驗,提高青少年戰勝挫折的能力。青少年的耐挫力是在幼兒時期開始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提高而增長的,所以要擴大幼兒的知識面,豐富幼兒的經驗。同時要有針對性地組織幼兒討論,使其懂得一些基本常識,使幼兒遇事不會驚慌失措,并慢慢學會獨立應付偶發事件。
第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難度不等的情景訓練。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障礙,培養孩子更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遇到挫折時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并能沖破障礙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老師和家長要教給他們解決矛盾、克服困難的方法。
第四,利用社會和自然環境鍛煉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尤其是要重視同伴群體的重要作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難題,家長要充分利用孩子接觸社會、認識自然的機會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在同伴群體中,青少年必然要在不斷的磨煉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從而更好地與同伴和諧相處,而這種磨煉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能夠幫助青少年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挫折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識地進行,堅持不懈地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終讓孩子擁有強勁的翅膀,能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