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國際競賽中獲獎的中學生,在談到他的學習時說:“我沒有什么妙方和特異功能,我只是按照學習規律學習的。”他講了自己學習的三點做法。其中之一是:按照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四個環節的學習過程的規律性進行學習,在每一環節上,都要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這位中學生的成功經驗無疑值得更多學生借鑒。每個學生都想自己獲得好的成績,這就要求學生要遵循學習規律。尤其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要主動轉變學習方式,遵循學習規律,提高學習效率。學習的四個環節預習、聽課、復習、作業是一個有機整體,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而處于中心環節的還是聽課。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本人除了注重對學生學習四個環節習慣的培養外,重點加強了對學生良好聽課習慣的培養,從而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充分醞釀,做好準備
預備鈴一響,意味著離上課還有三分鐘,老師馬上就要進課堂了,要求學生快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醞釀感情,準備上課。同時,做好上課的物質準備,如課本、筆記本、筆、跟蹤練習冊、手表、直尺等學習用書、學習資料及學習用具。在做好物質和精神準備后,歡迎老師上課,老師到堂,要齊聲大喊“老師好”。抓好課前三分鐘,為聽好課打下基礎。
二、自主學習,學會閱讀
上課后,要求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預習新課內容,帶著五官、帶著筆、帶著問題,學會閱讀,主動學習。做到思想集中,快速而準確地把握教材知識及其結構間的內在聯系。注意內容的層次性、小結段落和承上啟下語言。閱讀中,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堅持每節課中的每個知識點都要有問題提出。一開始,很多同學不習慣,私下里還是干自己的事,影響教學環節的推進。在教學中,我通過找個別同學談心、開主題班會、請優生幫助等方法,花了很大精力,才使同學們的習慣慢慢得以養成。
三、積極思維,學會表達
由于長期形成的學習習慣,絕大多數學生習慣了被動“聽”課,不積極思維,不敢提出問題或提不出問題,只唯書、只唯師,一切問題等待老師來講。而有些學生是不敢回答問題或怕回答錯了出丑丟面子,因而出現了下面的情況:要么膽小而不愿意回答,沒有養成積極發言的習慣或不善表達;要么基礎差根本就不會。還有一些“差生”如“空手到”“睡覺生”等等,根本就不去回答問題,上課不搗蛋就不錯了。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求學生上課一定要聚精會神,積極科學思維,學習思維跟上老師的上課節奏、程序,不能“開小差”“坐飛機”“坐暈車”。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敢于大膽舉手發言,“不恥下問”,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要有求異思維,敢于懷疑,具有批判精神。同時,教師要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然而,好習慣的養成并非易事,特別是學生主動舉手發言提問題在農村中學更是難上加難。一開始常常出現“冷場”現象,浪費時間,還時常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后來,我不斷地在課后有選擇地找部分“學習小先生”或小組長談心,并模擬提問及舉手發言,講清其行為對于全班同學養成主動學習、主動提問習慣的重要意義。這樣做了幾次精心的策劃且取得成功后,我班學生上課主動舉手發言的習慣慢慢得以養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學做筆記
在實際教學中,我嘗試著建立“學習小組”,培養“學科小先生”,實行“學習小組”教學法、“學科小先生”教學法。要求全班同學都要參與小組學習,積極參加交流、討論、探討、合作、幫助,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養成“遇到學習困難先找小組長,再找‘小先生’,最后找老師”的好習慣。在質疑釋疑中,能力提升,在合作探究中,情感升華。
在聽課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做筆記。上課專心聽講,對老師反復強調的重點知識要畫出來,課本上沒有的要記下來;對教學提綱要記在課本上,教師補充的內容要記到筆記本上。“不動筆墨不看書”,要求學生在課本上注意做好標記與批注,如畫著重號、波浪線,提問題、作注釋、寫感悟、寫教學提綱等等。同時,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注意記教師補充的知識、示例、糾錯題、學習感悟、學習反思及教學和學習建議等。
五、精練鞏固,學會整理
課堂教學效益的高低取決于課堂落實與否。重視當堂訓練,在做題運用中理解鞏固知識,在解決問題中把握知識精華。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練習,但要求學生首先自己獨立完成,控制時間(準備手表),把握好做題時間、閱讀時間、解決問題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然后,要舉一反三,準確把握知識,做到不恥下問,不能不懂裝懂,問題堆積無法推進學習。當然,也不能一有問題就問,能自己弄懂的絕對不問,養成勤自學、善思考的習慣。在一課內容學完后,要培養學生養成小結知識、整理知識的習慣。采用多種方法來整體把握知識,構建知識網絡,達到既鞏固知識又能系統地把握知識的目的。總之,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提問、自由思考、自由解疑、自由學習、自由講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青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