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主要體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即“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而人文素養的提高需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與培養語文能力一同進行,不能分裂開來。
一、從“導入情境”中滲透人性
《誠實和信任》一文講了一個故事,“我”一天深夜駕車回家,有霧,能見度很低,轉彎時碰到了停在路邊的一輛紅色小轎車,碰碎了左側反光鏡,主動留下通訊地址,最后兩人友好地解決了問題,讓我們認識到“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是誠實和信任”。新授前,老師先給同學們講《曾子殺豬》的故事,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你們覺得曾子為什么這樣做?讓學生感悟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必須從小誠實守信。
通過這樣的導入,可以引起學生的閱讀動機,調動學生的內心積蓄和隱埋的情感,從而認真地去閱讀、體會,去認識誠信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實現思想的升華。
二、從“精讀感悟”中滲透人性
1.以師情激生情
教師表現出來的鮮明愛憎,會深深地影響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產生共鳴。一位老師上《沙漠中的綠洲》,總結課文時,她為阿聯酋人民不屈不撓、熱愛生活、為美化家園所表現出來的執著精神深深地鞠了一躬,她讓學生理解了老師的用意:體會課文思想的精髓——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對生命的執著熱愛。
2.以形象助理解
文章的思想性是蘊含在精心組織的字里行間的,所以語文的思想必須通過感悟具體的情節、人物、事件來實現。教學《九色鹿》一文時,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現調達為人的詞語:見利忘義、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等,然后結合文章內容說說每個詞義在文中的具體體現,讓學生感受到調達靈魂的骯臟。
3.以讀演促升華
有感情地朗讀,能把文中內在的深刻含義和豐富情感表達出來。而有些課文如《公儀休拒受禮物》,劇情性強,表演相對容易、方便,可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課文,通過對角色的理解和參與,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質和自己的價值取向產生聯系,把自我轉化為文中人物,在遷移中完成對思想的洗滌。
三、從“知識拓展”中滲透人性
豐富的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知識、技能等諸多方面的積累,更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學習《老師,您好》后,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收集贊頌老師的詩、名言,舉行詩歌朗誦會,用優美的文學作品去熏陶自己的心靈,進而加深對老師的愛。
又如在講授《負荊請罪》一文后,可引導學生去收集閱讀有關廉頗和藺相如的歷史故事,在課外閱讀的基礎上,正確認識諸如“公平”競爭與精誠合作、進取與功利等問題。讓學生能夠識別“社會現象”中的優劣、美丑,從而樹立自我追求的優秀人格品質偶像,并不斷、逐步地完善自我。
四、從“實踐活動”中滲透人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開展廣泛的課外活動,發展的學生個性、特長,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活動課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的氛圍以及話題選擇的自主性,輕松愉悅的氛圍能讓學生打開心扉,而自主性的話題更能讓學生暢所欲言。“把兩個蘋果交換,每個人仍只有一個蘋果;把兩種思想交換,每個人就具備了兩種思想。”這種活動,是心靈對話、思想交流和碰撞的過程。
如在教學《采訪環保專家方博士》一課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家鄉環保現狀調查與分析”的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社區,深入居民家庭,了解家鄉的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并進行討論,尋找解決的方案。在班上可以舉行爭當“環保小衛士”“爭當文明衛生小隊”等一系列的活動,還可以開展一些環保專題活動,如“保護母親河”“節約地球自然資源”“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等等,使學生養成“從小做起,從我做起”的熱愛和保護環境的道德品行。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性教育從根本上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統一,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而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因此,我們都應繼續認真、深入地學習新的課程標準,正確把握語文教改的方向,領悟新課改的真諦,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人才觀,充分挖掘語文課程的教學資源,為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橫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