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培養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習慣都是通過多次反復實踐養成的。任何語文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良好的語文習慣。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如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又可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達到雙贏的效果。如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一、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俗話說:“人靠衣裳,馬靠鞍。”寫字是語文的一項基本功,體現了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學生為了快速地完成書寫內容,字跡潦草,不規范、不工整,認為寫對了就行,做出來的作業即使是對的,教師也無法看清。教師要用心指導,改變他們的壞習慣,讓學生把字寫好。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以身作則,做好表率。教師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執筆姿勢,使字跡清晰。在教學中要了解全班學生的書寫情況,對于書寫基礎較好的,應力求書寫美觀。在加強基礎練習的同時,務必把字寫清楚,同時要注意作業量適中,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教師組織作業展覽、硬筆書法比賽等活動時,激發學生認真書寫的興趣和養成良好書寫習慣的意識,并長久地堅持下去。學生的書寫習慣一定會有大的改變。
二、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
預習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對新課有整體的了解,并做到心中有數。在預習過程中,對新的知識點自己動手查找資料解決,不懂的應做標記預習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里,在課上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被教師牽著走,能夠有重點地聽講。課后復習同樣重要,學生不要急于做作業,要對每一節課的內容進行認真復習,進一步通過作業檢查自己的掌握程度。古人曰:“學而時習之。”實踐表明,課堂上學會了的東西,課后還會忘記,這是大腦遺忘規律的表現。只有及時復習,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經過一段的學習,要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將零散的知識點系統化、條理化,進行歸納總結,找出規律,牢固掌握知識。
三、養成積累的習慣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充分說明了積累的重要性。語文學習離不開積累,語文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也就無法學好語文。初中語文課程,無論是必修,還是選修;也無論是閱讀鑒賞,還是表達交流,都少不了積累這一基礎環節。積累的過程是一個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在初中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要求學生把自己閱讀中遇到的好詞佳句摘抄并背誦下來,把自己讀后的感悟、啟發、收獲、看法寫下來,日積月累,學生就能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增加語文的寫作素材。積累的東西多了,學習能力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學習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四、養成上課記筆記的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的學生只重視聽教師講。當時聽懂了,過后才發現有疏漏和不理解的地方。上課光聽不記,僅能掌握當堂內容的30%,一字不落地記也只能掌握50%。而上課時在書上勾畫重要內容,在書上記關鍵語句,課下再去整理,則能掌握所學內容的80%,在學習過程中做好課堂筆記,只要適當復習就能有效記憶,即使經過長時間有些內容遺忘了,內容清晰、重點突出的筆記,也便于復習。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常會將自己多年總結出來的、很實用的內容和經典的例題補充進去,學生很有必要記錄在筆記本上。課堂記筆記時不能顧此失彼,不少同學忙于記筆記,沒有處理好聽、看、記和思的關系,影響了學習效果,這可以說是事倍功半。
五、養成課堂知識與生活結合體驗學習的習慣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教學形式封閉、單一,中學生求知欲強烈、情感豐富、獨立意識強。把語文學習空間框定在課堂、學校的狹隘范圍上,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我們要走出學校,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實踐中感受真實的學習。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生活即學習”。語文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外延。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尋找與課文中的相似性,體驗、感悟和積淀,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的蹤跡,能夠學以致用。引導學生用學到的語文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一方面學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了解語文知識的價值所在;另一方面則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信心。
總之,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的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當良好的習慣成為一種學習方式,就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培養綜合素質,受益終身。廣大中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索,組織好課堂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南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