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參加工作時,我們的老校長總是反復講:教學是創造性的勞動。當時不能深刻理解這句話,教學不就是講課嘛,把要講的講了,要說的說了。這個班下課,那個班上,這屆換了下屆,不就是重復勞動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從事教育也二十多年了,真正“參悟”到“創造性”中的內涵,這也是這么些年堅持一線工作才逐漸體會到的……
那么,如何理解創造性呢?當然,廣義的理解,我們不談。具體到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是怎樣的呢?同樣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也是因班而異,因人而異的。甚至每屆因生源不同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教學不會重復,不應該重復,也不能重復。一直從事物理教學的我,每每與同行交流,大家都會講: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物理興趣,要通過實驗,同時教學要有藝術等等。
首談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科目的興趣。大家知道:需要是社會發展的生產力,是個人進步的動力。那么對于沒有社會實踐的學生而言,興趣才是推動他們刻苦鉆研科學的原動力。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秘訣是興趣”……教育先祖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對某事某物產生興趣了,才會想方設法研究它或擁有它。所以,只有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了,他們才會主動積極地去探索,進而入迷,甚至吃飯、睡覺都會捧著物理書籍……
那么怎樣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呢?這就要求老師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了;有些學生動手欲望強烈,通過老師簡單的演示后,學生就想親自動手完成一些實驗題目,而且這種類型的學生占65%以上。那我們就相應的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而有些學生的興趣調動需要老師多講一些中外科學家的成長經歷,發明創造所經歷的軼聞趣事,這樣才會激發他們努力掌握物理知識,將來可以和那些科學家一樣,多些發明創造。鑒于這些不同情況,我們給初二年級上課的第一二課時內容,就顯得很重要了。實際上,學生們之前從自然常識中就已經認識了不少物理現象。從此入手,老師應當除課本上介紹的演示小實驗要完成以外,還必須聯系實際,因地制宜地開發幾個小觀察或小實驗來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欲望,有些疑惑,老師只做部分解釋,故意讓他們達到“半知半解”的效果,這才是這兩個課時所要達到的目的,要留下足夠的疑問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自主找出答案。
隨后,教師在展示我國古代發明——指南針時,在談電話機、發報機、教室里的白熾燈泡時,多給學生講一些物理學史的發展,物理學家的人生歷程,甚至有些科學家為此獻身的故事。比如學者赫曼為驗證閃電而死,科學家諾貝爾搞發明的經歷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激奮人上進的最好事例,足以讓學生們內心震撼,甚至當堂就有學生立志要當發明家。這樣課堂氣氛活躍了,我們的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
最后,教師對學校的管理也應有所要求,只有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校長,能夠更加人性化,才能帶出一支更具有創造性意識的優秀教師隊伍,畢竟教師的很多創意舉措需要得到領導層強大的支持。
(作者單位 山西省孝義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