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學科的形成和發展,新物質的發現和發明無處不閃爍著創造性思維的光芒。作為一名化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滲透到化學教學中,讓化學教學過程成為再現式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有機結合的典范。教師要盡可能把教學過程設計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型模式,著力營造“情感共鳴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思維活潑流暢,創造精神涌動”的最佳意境。實驗在化學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圍繞實驗的“三大原理”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活動
化學實驗理論的主體內容,可概括為以下三點:(1)實驗原理;(2)裝置原理;(3)操作原理。教師應當在具體的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對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終滲透著思維訓練活動。
首先是實驗原理的思維訓練。“實驗原理”即反應原理,指的是每個具體的化學實驗,反映了或說明了或推斷了什么樣的物質發生何種變化的理論。可以圍繞如下的角度引發學生思考:(1)變化實質──什么化學物質(有時還應進一步分析為什么要選用這些物質)?(2)定量關系──反應物之間采用怎樣的物質的量(或質量、或體積、或微粒數目)的關系?為什么要采取此種定量或過量關系?(3)反應條件──實驗時應選擇怎樣的物質狀態、變化溫度、壓強或催化劑條件?為何要選擇這樣的條件?①儀器選用──根據實驗原理,對特定的反應物或生成物,應選用哪種量取、混合、反應、加熱、除雜、干燥、檢驗、收集、吸收、分離、緩沖(安全)的儀器?為何選用這些儀器更適宜?②配套組合──根據實驗需要,選用的儀器之間,大小、規格應怎樣協調、搭配?如若不這樣組合會出現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種調換或代用?③連接順序──為達到良好效果,選用的儀器應采取怎樣連接的位置順序和安裝與拆除的先后順序?為什么要安排這種順序?不遵循此順序會帶來什么不良后果?
二、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為創造性思維夯實基礎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各種與化學有關的現象隨處可見。用磚砌墻和貼瓷磚時,先要將磚和瓷磚用水濕潤;新買的鋁鍋,燒過自來水后有黑色斑點;經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長得很茂盛,這些奇妙的現象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水泥、鋁和氮氣的性質。
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奇特的實驗現象。例如:一鋁制的盛飲料的易拉罐內充滿CO2氣體,然后往罐內注入適量NaOH溶液,立即用膠布將罐口密封,反應一段時間后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呢?首先,易拉罐“內凹變癟”,接著“癟了的罐又重新鼓起來”。對于前面的現象一般很容易解釋。這是因為學生很容易從固有的思維定式出發,即分析物質發生變化時,只從加入的物質來考慮,只分析NaOH溶液與CO2的反應,就能得出易拉罐“內凹變癟”的現象。為什么會出現后面的現象呢?深入思考,不難得出這是因為容器本身“鋁”與氫氧化鈉溶液也會發生反應。對這些現象的好奇,能使學生的情緒亢奮、激動,從而在白熱化的思維之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一般來說,學生對化學實驗都頗有興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驅使所致,由于觀察實驗時目的性不明確,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關鍵設備的主要現象,加之演示實驗時儀器小而教室范圍寬、學生多,所以他們觀察實驗并不準確。為此,在可能條件下,教師宜改演示實驗成并進實驗,或借助CAI軟件或VCD光盤、錄像帶等播放實驗錄像,盡可能結合并進實驗或錄像播放,穿插圍繞“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展開思維訓練活動。
三、靈活運用演示實驗、分組實驗,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建展示的平臺
演示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經常運用的教學形式,它生動、簡捷、有效,是培養學生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學手段之一。我們在平時實施演示實驗教學過程中,將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分為三種形式教學:(1)對于重要實驗,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結論;(2)對一些要求不高的實驗,可對學生開放實驗室,要求學生設計或改進后上臺演示;(3)對一些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現象又不太明顯的實驗,教師先進行演示,讓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的缺陷在哪里,使學生始終處于探究的思維狀態,進而改進實驗。將分組實驗改為單人實驗,這樣做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操作而且獨立進行。它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懂得:辦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計劃,還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養的一種能力。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南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