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嚴”背景下,對學生的在校時間和家庭作業總量都有明文規定: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每天在校集中教學時間分別不得超過6小時、7小時和8小時。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小學中高年級、初中和高中學生每天家庭作業總量分別不得超過1小時、1.5小時和2小時。所以作業布置就要有講究,要合理、科學。要使作業能真正起到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作用,教師還要在作業批改、作業講評上精心設計,做足工夫,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一、作業布置
1.題量適中
教師布置作業要嚴格控制作業的總量,能使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這就要求教師精心選擇并準確把握作業的難易程度及完成時間,不是隨便地拿現成的書布置作業,而要根據班級情況、學生的實際能力,在題目的難度、數量等方面進行精選。讓學生掌握一類題型的解題技巧,能舉一反三,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題型多樣
學生作業的題型應多樣化,可以是選擇題,可以是填空題,也可以是解答題、推理題、實驗題等。訓練學生解答各種題型的技巧,可以避免學生因單一題型而感到枯燥、單調。
3.形式多樣
教師布置作業力求形式上的多樣性,學生對一成不變的東西時間久了,興趣不大。因此,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改變一下形式,除了書面作業外,還可以是口頭作業、回家查資料和小制作、小發明等形式,不同形式的作業,能發揮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優勢,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不同形式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課堂知識,還提高了作業的有效性,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分層布置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特別注意層次性,分層作業有利于因材施教。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作業“一刀切”,或過難或過易,或缺少層次,都不利于不同類型的學生,尤其是差生與優等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布置作業時要注意照顧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學生,既讓差生跳一跳就能搞到“桃子”,又能保證優等生免受“饑餓”之苦。分層作業就是把過去同樣內容、同樣標準、同樣模式、同樣分量的作業改為A、B、C三種層次的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某一層次的作業。這樣能使每個層次的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練習,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成就感,培養自信心。
二、作業批改
1.批改方式
傳統的教師獨自批改作業的方式有利于教師對全班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當然還可以采取教師面批,學生自批、互批、分組批改等多樣方式。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作業后,公布答案,讓學生自己對照批改或者同桌互相批改,遇到重難點問題時教師作適當講解,學生用紅筆做好記錄和改正錯誤。分組批改就是把全班分組,成績稍好的作為組長,負責本組的作業批改。作業批改完成后,由學習小組組長組織同學交流討論,以求解決。這種辦法既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又給他們提供了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求知的機會。教師對自批、互批、小組批改后的作業要進行抽查,了解作業和批改的情況,對作業中存在的明顯問題要復批、面批,特別是利用課余時間面批,效果更好。
2.評價方式
傳統的采用等級或分數的方式對學生作業進行評價,往往是老師一人批改后得出的結果,很難從這樣的作業評價中起到教育、改進與激勵學生的功能。當然并不是說每次給作業打上等級寫上分數就不好,如果教師用評語的形式評價學生作業本,如“和細心交朋友!”或者“再細心一些,準行!”“你好棒!”“太妙了!”“very good!”等等。這種語言上的交流能鼓勵學生找出自己在學習上的不足,減輕學生心理上的壓力,拉近學生和老師的距離。
三、作業講評
1.及時講評
教師作業講評應該及時,以便利用學生剛剛留下的鮮明記憶表象,糾正錯誤和因勢利導促進他們改進學習方法。一般來說,當日布置的作業,第二天上新課前一定要及時講評。
2.充分準備
教師在作業講評前要有充分的準備。要求教師對所要講評的題目進行全面透徹的分析,找一找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然后分析是學生能力上不足造成的錯誤還是知識上不足造成的錯誤,以便講解時對癥下藥。
3.師生互動
教師在作業講評時應師生互動,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在作業講評時可先簡要分析存在的共同錯誤原因,接著讓學生自查,然后同學間相互討論解惑,學生代表發言,教師釋疑總結。
4.有所側重
教師在作業講評時,只有切中要害地分析學生知識與能力方面的不足,才能真正解決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因此,對作業的講評應該有所側重,要有針對性。其一,要側重于對重點、難點知識的講評與分析;其二,要側重于對知識遷移能力的講評與分析;其三,要側重于解題技巧的講評、分析。在作業講評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以及解題技巧的指導。
總之,作業布置、作業批改和作業講評是教學工作中不可忽視的環節,教師可以從學生的作業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最終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 江蘇省阜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