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任教10余年來,本次是第一次接觸低段語文教學。剛開始,我認為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字詞的教學,閱讀要等到中高段進行。所以,我按照讓學生會認字,大概理解生字的意思,對要求寫的字會寫的要求進行教學。每節課我都按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讀課文,在課文中圈出生字;接著就讀音節認生字,簡單介紹生字的字義;最后是寫要求寫的生字。漸漸地,我發現孩子們上課的激情在慢慢消失,有時候孩子們還會慢吞吞地叫出:“下面請大家看黑板上的生字,自己試著拼一拼……”
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聲音,看到他們呆滯的表情,我開始思索自己教學方式的不足。孩子們的激情到底到哪里去了呢?好長時間我疑惑不解,直到我在遠程培訓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否則字—詞—句都將失去最根本的意義。”我恍然大悟,原來孩子們覺得沒有真正理解字義,課堂上沒有展示自己探索知識的能力,沒有挑戰性。小學一年級必須重視閱讀教學,因為字詞的意義只有回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體現出根本的意義。我開始多渠道探尋低段閱讀教學的方法。下面我就將自己的一點心得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讓學生簡單認識句段的形式
主要讓學生數一數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每段有幾句話,這是對學生的最低要求。
二、讓學生在每個自然段中圈出重點字詞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讓學生在每個自然段中圈出生字,并把帶生字的句子多讀幾遍,便于學生初步理解生字的意思和應用。
三、對不同類型的課文設計出帶有激勵啟發學生動腦的問題
比如,《看電視》就抓住“我家看電視可真奇妙”。這個中心句提出我家看電視奇妙在什么地方?你讀后有什么感想?進行教學。又如《稱象》以大象長得怎么樣?和大臣們想了幾種方法來稱象?他們的方法為什么行不通?曹沖又想出了什么妙計?這些問題讓學生在自讀中去找答案,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調動起來了,而且還對課文內容和情感把握有了一定的基礎。
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如邊讀邊思考問題的習慣;對不懂和不理解的問題養成圈一圈畫一畫的習慣。讀書要動筆,不動筆墨不讀書。比如,《棉花姑娘》一課中,我讓學生邊讀課文邊用橫線畫出課文中的“醫生”,用波浪線畫出幾位醫生各自喜歡吃的害蟲。
總之,我認為閱讀教學應該從低段進行,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閱讀的快樂。
(作者單位 四川省樂山市峨邊縣大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