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離不開課程資源的支撐。如何開發和利用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使之進入課堂,為教學服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實際體現。語文教師應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掌握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策略,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這對于有效拓展語文教學途徑,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課程資源;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段話明確指出了語文素養的內涵,充分體現了語文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作為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語文課程資源,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深入挖掘教材資源,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憑借語文課程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和人文關懷是課程目標之一。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首先表現在對每個兒童的尊重,關注每位學生的興趣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其次是保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祖國語言的快樂,時時有積極的情感體驗,鼓勵兒童的創造性。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無論從內容,還是呈現方式都體現了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一年級上冊教材:漢語拼音部分,每一課都安排了優美的情景圖,把學拼音、識漢字、積累詞語、發展語言、培養審美情趣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再如,每一篇兒歌、韻文及閱讀范文,不僅語言規范、優美,而且內容大多貼近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處處洋溢著對生命的尊重,對人與自然的關愛以及兒童的美好向往。課后練習設計有“我會認”“我會寫”“讀一讀”等,“語文園地”設有“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讀讀背背”“展示臺”等欄目,旨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和激發學生主動發現、探究的愿望。無論是人文熏陶,還是落實“三維”目標,語文實踐是樞紐,教師應該利用教材這一重要資源想方設法地去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語文實踐,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從語文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熏陶。
當教材資源向你打開一扇門的時候,你還要看到一扇扇窗,只有當你領著學生去把它們一扇扇打開之時,你才會體會到它們的價值。因此,語文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體驗教材,以不斷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充分發揮教材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中的作用。
二、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而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人生體驗的重要場所,其本身就是一部異彩紛呈的立體“教科書”,教師應拓展性地開發和利用校內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校內課程資源如教室、圖書館、閱覽室、校園環境、電教設備以及學生家長等都是最直接、最顯現的語文課程資源。這些自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提高語文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豐富性都有極大的幫助,所以教師應充分開發挖掘、合理利用,使之服務于語文教學。
比如,教室的布置要有文化特色,知識角、黑板報、學習園地等都可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信息來源;室內電視、廣播可以讓學生獲得新鮮的動態素材,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學校圖書館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源庫,開放閱讀、定期借閱、新書推薦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的閱讀機會,而教師可開展如知識競賽、閱讀之星、故事大王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這樣能大大促進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優化。另外,校園環境中的校園景物、名言警句、警示標語等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元素,這都可以為語文教學所用。
校外學習資源其實很多,例如:報刊、電影、電視、廣播、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各種標牌廣告等都是語文學習資源。各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除此之外,家庭也是值得重視的語文課程資源。學生家長從事的行業各不相同,在他們身上蘊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教師應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三、有效開發網絡資源,促進學習方式轉變
知識的來源并不限于課本,我們周圍的人和事物都是學習的好教材,互聯網更是一個蘊涵著豐富教學資源的寶庫。網絡資源以其海量化、智能化、虛擬化、網絡化等優勢,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多媒體設施的引進、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對語文教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也為學生學習語文拓寬了渠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設情境,通過音樂渲染情境,利用畫面顯示情境,通過文字解釋情境,為學生創設更直觀形象的語文教學環境。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逐漸形成網上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和方法,在利用教材的同時,開發網絡資源,采取新的教育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創新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的學習空間從教材走向網絡,促使他們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
四、努力實現資源共享,以期實現教學相長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許多學校建立了校園網,利用校園網已成為開發和利用語文教學課程資源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語文教師借助校園網進行信息整合、交流、備課,從不同角度幫助自己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并進行解讀和二次開發,同時,還可以對課堂教學進行富有創意的預設性安排。另一方面,學校將開展的主題教研活動、優秀的教學錄像、教學設計方案、課件等上傳到網絡上,便于資源共享,放大資源效應。我們可以利用校園網教學平臺工具,實現學校與學校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這樣的資源共享讓教師減少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同時為學生提供了更貼切、更形象、更豐富的學習內容。語文教師利用校園網優勢,充分利用媒體手段可以增加學生對課本感性的感受,多種感官互相促進,豐富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美好體驗。課內外,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對語言的感悟提高到新的層次;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工具讓學生分享資源、互相評價、借鑒,及時交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的基礎。因此,只要語文教師做一個有心人,充分挖掘、開發利用一切有效資源,使學生的聽、說、讀、寫得到最為有效和足量的訓練,就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最終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勞動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