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識字量的增加、詞語的積累、遣詞造句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朗讀、閱讀、作文、口語交際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離不開作業這一基本活動。而長期以來,教師較多地偏重作業,注重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過的知識,而缺乏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意識,因而,作業成了學生的一個包袱,成了一項枯燥而又不得不投入的活動?!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那么,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作業設計呢?現在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嘗試和體會。
一、生動有趣的前置性作業
學生學習的動機與結果往往取決于學習的興趣,趣味性較強的前置性作業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課文,想方設法地解決自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能力。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我的前置性作業中有這樣一個問題“細讀課文后,畫出詹天佑對不同路段采用的兩種不同的開鑿方法示意圖,并說出這種方法的好處。”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他們課前認真讀課文,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畫出了示意圖,寫出了解說詞,課堂上他們解說得頭頭是道,學生還舉了幾個例子說這個方法的好處,并說至今還在使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還將課內知識延伸到了課外,既豐富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二、因人而異的自助型作業
學生是有差異的,學習程度也不盡相同,因而教師設計作業應因人而異。我最常布置的作業是自助型作業,即讓學生各自選擇適合自己的程度的作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完成。例如,教學了《小抄寫員》一課后的作業是讓學生自己給自己留作業,有的學生給敘利奧寫了一封信,告訴他自己敬佩他,要向他學習;有的給敘利奧的爸爸寫了信,在信中委婉地批評了敘利奧父親的粗心。有的回家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讓爸爸媽媽深受感動;有的在日記中寫了《小抄寫員》的讀后感,文中寫出了自己從課文中體會到的敘利奧對家庭強烈的責任感,以及他們父子之間深厚的感情,還寫出了自己讀了文章以后的感受,情真意切、催人淚下。這樣的作業,不但使學生鞏固了新知,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家長也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效地促使學生參與語文學習。
三、與生活相融的開放性作業
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作業,使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自己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去收集、去整理所需的各種資料,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得到信息,然后完成作業。例如,學習了《過去,這里是一個村莊》一文,我讓學生通過課后調查、收集資料、研究分析,用各種不同體裁的文章寫出南湖公園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化,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樣的作業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調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實準確的信息,不僅讓學生學了語文課本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筆寫作的能力。
四、富含創新的操作實踐型作業
新課標告訴我們,人人要學習有價值的語文。語文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和工具,在提高人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歸納綜合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學生完成作業,不僅僅是為了復習、鞏固、深化知識,還能在實踐運用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在運用知識的同時又是在培養觀察、分析、動手、創造、綜合等能力。例如,學習完一首唐詩,可以啟發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給這首詩畫一幅畫,畫出詩中描繪的意境,也可以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或者寫景抒情的小散文。學習完《只有一個地球》,我讓學生六人一小組,課外搜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文字、圖片等資料,然后將這些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分成破壞環境的主要因素、目前生態環境受破壞的現象及現狀、我國及世界各國采取的主要措施、小學生應該如何保護環境四大塊,將這些圖片與文字資料用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出來。結果發現,效果非常良好。同學們通過這次活動,不僅懂得了許多環保知識,環保意識也明顯增強了,過去那些隨手亂扔垃圾的現象幾乎不見了,真是一舉兩得。這些作業不僅能鞏固深化新知,還需要運用創造性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
總之,作業設計要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為指導,應把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創新意識、質疑能力、動手能力等融入作業,并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作業真正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作者單位 甘肅省山丹縣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