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濃厚的興趣,才會有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以及創造性的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那么,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下面淺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巧妙導入,誘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開頭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的積極性和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在上美術課時,采用多樣性的形式導入新課,能集中兒童的注意力,引起兒童大腦積極思維進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如,用表演法導入新課《節日頭飾》,先請兩三位兒童戴上不同的頭飾,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來表演一個小節目。這不僅讓兒童了解了頭飾的作用,還激發了兒童設計頭飾的愿望。又如學習“三原色與三間色”這一課就可采用實驗導入法,即教師調水彩色,讓兒童了解紅、黃、藍為三原色,然后分別將兩種顏色倒在一起變出間色,色彩在瞬間所產生的變化,誘發了兒童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習的欲望。再如,學習《人物表情》簡筆畫時,就采用表演法導入課題。我先讓幾位同學到講臺上表演小品,把喜、怒、哀、樂的表情做出來,在學生興趣盎然時仔細觀察,再進行作畫。導入課題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兒歌導入法、謎語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等,只要運用得當,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易疲勞、又好動,因此要創作出好作品,就需要一個優美的創作情境。良好的美術學習情境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感,激起其學習的興趣。如《猴山》一課,作業要求是:(1)利用作業中的動態線,描繪小猴的形象;(2)將以前看到的小猴形象畫在畫中,豐富畫面。教學時,我并不急于向學生交代作業的要求,而是先給他們講“勤學的猴子”的故事。這故事主要講了一群小猴子在訓練場中勤學苦練的事,重點敘述小猴子戰勝困難練習過天橋、翻筋斗、越障礙、攀樹枝等情節。此時,學生完全沉浸于故事情節中。當聽到作業要求時,他們顯得迫不及待,露出了強烈的表現欲望,原先對作業的恐懼感早以煙消云散。情境的創設形式可以采取講故事、朗誦詩歌,也可以配音樂、做游戲、播放錄像等。創設情境為課堂增添了趣味性,使學生處于愉悅的學習環境中,激發了學生形象思維,使他們在頭腦中形成了畫境表象,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激情和表現欲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
三、隨堂欣賞,產生興趣
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所學的學科發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和乏味的活動。隨堂欣賞美術作品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在寫生、創作、圖案、手工等教學中,插入有關作品進行欣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這樣,既可開闊他們的眼界,增長知識,培養美感,又可消除他們學習的恐懼感,提高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梅花、金魚》時,由于學生接觸花鳥畫的機會少,且教材學習難度大,所以我在課堂中組織他們欣賞著名畫家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等畫家的花鳥畫,并介紹他們勤學苦練的逸事,尤其是齊白石沒有一日停作過畫的故事,以此激勵他們努力去掌握花鳥畫的技法,并愿意多練、苦練。隨堂欣賞可以讓學生欣賞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古今中外名畫,也可以欣賞教師自己的作品,就是同學的習作也應讓其欣賞品評一番。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的作畫興趣。
四、自評自賞,激發興趣
美術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評自賞不僅能豐富學生的作畫材料,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作畫興趣。對一幅作品進行評議,不同的學生理解也不同,他們會說出各式各樣的感受,這也是美術課課堂氣氛中最活躍的一環。如,在教學《去太空旅行》一課時,我結合以前所學過的《太空飛行器》讓學生明白在太空中有許多的飛行物和飛船,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廣開思路,進行激發興趣和豐富畫面的教學活動。首先出示范圖,讓學生欣賞并根據范圖談談自己對這幾幅范圖的印象,然后不失時機地提出:“你們想乘什么飛行器飛向太空,在太空怎樣遨游?”讓學生展開討論,很快就有許多令人驚奇又不失實際的構想。有的說:“要坐用圓形和三角形結合,像魚一樣,尾部發光發熱的飛行器去旅行。”有的說:“我要坐像金字塔,下邊有架子的飛碟去外星球做客。”有的說:“我要坐能自動吸收能源的飛毯去參加未來太空建設的學術會。”……聽了學生這些可貴的想象,我及時鼓勵和啟發他們大膽去表現想畫的東西,從而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繪畫的興趣。
總之,在實際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和具體的教材內容來選擇恰當的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在興趣中學習,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變被動為主動,產生樂學的情感,促進學生美術素質的發展。
(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安市南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