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引進”就是吸收外界優秀人才或先進事物,這個詞通常用于國家的經濟發展。我們都知道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需要引進外資;一個企業的不斷壯大需要引進先進人才。那么對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來說,“引進”是否也是一個有效的手段呢?答案是肯定的。
回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之路,我們教師早就在自己的這塊熱土上吸收了許多優秀的方式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思想。從教學模式上,引進了“情境教學”“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及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的“開放式課堂”。從教學手段上來看也為以前單一的課本教學引進了圖片、音像等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而“多媒體”的引進更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一股生氣,直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各種公開教學都少不了它的參與。再來看看教學理念方面引進的先進思想更是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這種新的教學觀念的引進徹底顛覆了以往陳舊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思想。這一切都是“引進”的功勞,所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需要“引進”。
作為“新語文”改革浪潮下成長出來的教師,我也在自己的努力下進行著語文課堂的“引進”工作,從教學模式上的嘗試、教學手段上的改進、理念上的轉變,一步步地摸索、反思……而我著手的“引進”工作就是把學校倡導的“博愛新語文”教學關于“語文課外主題閱讀”引入了自己的課堂。圍繞我們學校“新語文”的研究,在反復探索中,通過自己不斷地嘗試與研討,形成一定的“引進課外閱讀”的思考與做法,在這里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導”而引之
語文課堂的教學環節一般分為導入、新授、總結這些常規的學習環節。那么“課外閱讀”的引進也應從這些環節進行。首先來看我在教學一年級《東方之珠》這一課文時的一個導入片段:老師在上課之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張放大的中國地圖,從地圖上找到“香港”的地理位置。由此引出“香港”這個神秘的地方。在學生對此產生了學習興趣的時機時,引導學生從《拓展閱讀》上尋找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歷史、地理、人文、交通等方面的信息在老師有目的地引導下進入了學生的視線里、腦海中……這時課文第一自然段中“南大門”一詞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段“引進”內容主要是體現在教學的“導入”部分。在新課的導入部分“引進”課外閱讀的根據是我在課前對學生們進行的教學摸底。“香港”這是中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它在中國人和外國人眼里都是那樣的神秘。課前,我進行了調查,班里48位同學,僅僅有4位同學踏上過那片土地,學生對于香港的那段歷史也知之甚少。然而恰恰這些都是學習《東方之珠》這篇課文必不可少的學習資料,因此“課外閱讀”的引進是必須的。于是我指導學生們閱讀了《語文拓展閱讀》上的相關文章。《閱讀》上文章內容相當豐富,從不同角度向人們展現了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包羅了香港各個方面的介紹。于是在眾多的資料信息中如何幫助學生根據文本進行取舍與摘選又成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鑒于這些因素,我設計了以上的導入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自己頭腦的信息庫里去提取相關有用的信息,再帶著這些信息走進文本,融入文本,進而更好地理解文本。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地就會有效地運用課前收集的資料,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由此可見,“導而引之”的目的是給學生學前一個鋪墊,有了這個鋪墊,學習就有了“熱身”,學起來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悟”中牽引
語文課的最大魅力就是在于體悟文本語言的精美,產生獨特的感悟。而入選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那些名篇名作能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體悟,讀中成長……
如,我在教學《三打白骨精》一文時,對文中“白骨精”形象體悟的教學中是這樣引進“課外古文”的。學生在通讀課文中描寫“一打白骨精”的片段文字后,闡述唐僧師徒三人心目中“白骨精”變化的形象時,適時地引進了《西游記》中一段對“白骨精”形象描寫的文字。一段精辟的古文再現了當時“白骨精”的形象。這時老師抓住學生的文字感受,讓學生用一個字來形容心中“白骨精”的形象。學生圍繞一個“妙”字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從“談到”,到“議到”,于是“白骨精”的形象深入學生心中,也就是這個深入人心的形象為課文的學習、體悟奠定了一個扎實的基礎。
再如,同樣是六年級課文《螳螂捕蟬》一課,我同樣引進了“古文”。這次的引進是被安排在了“復述課文”的環節。對于一個成語故事,白話文的方式字數比較多,但是古文卻顯得更加精辟。這時“引進”成語故事是再合適不過了。學生讀著文字,品著語言,腦海中故事情節就漸漸清晰起來了,那復述起來也就滔滔不絕了。
三、“趣”引拓展
“趣”是興趣的趣,也就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一篇課文的學習總是遵循一個由疑問到了解,再由了解到疑問的過程。而后者的“疑問”主要是學生學完課文后對相關內容產生的一種興趣,這往往是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最好途徑。如果這個環節能夠引起老師的足夠重視的話,那學生收獲得就不僅僅是一堂課上的知識了。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便成了老師研究的課題。那么,圍繞課后拓展的“引進”也就很有必要了。
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人物篇時,《海倫·凱勒》《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兩篇課文時,讓學生在了解了課文內容上進行相關的課外閱讀是十分有必要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史記》兩本著作是小學生的必讀書目。在學完《海倫·凱勒》這篇課文之后,老師由課后的《名著便覽》入手,從短短的介紹中,讓學生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部經典之作產生了興趣,不要老師多說,學生也會充滿興趣地去閱讀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殊途同歸,由《海倫·凱勒》一課得到啟示,讓學生去讀讀《史記》,能不能也當個小編輯,給《史記》寫一個《名著便覽》。
語文課堂“引進”課外閱讀的最終目的是拓展語文教學的內容,更好地幫助學生去理解、積累和運用。所以,這是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一種“引進”。然而,“引進”畢竟就只是“引進”,它不是最終的主導,永遠不能喧賓奪主。所以,只可“畫龍點睛”,不可“畫蛇添足”。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