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習是上課前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閱讀,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掌握聽課的主動權。傳統觀念認為,預習是語文教學所涉及的,與數學教學的關系很小甚至沒有。實際上,由于數學知識是相互聯系的,而學生數學學習要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預習能力將會對其數學學習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數學;小學;預習;教學;培養;學生能力
一般而言,在小學教學中,學生預習的課程主要是小學語文,牽涉到數學課程的不多,甚至沒有關系。可能有些數學老師要求學生預習,但至于怎么樣預習,如何預習,老師卻講得很少,只是隨口一說。在這種情況下,老師沒有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學生自然也不會認真預習。要知道學生學習知識是連貫的過程,知識之間存在一定的過渡性,而預習可以很好地幫助教師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對數學課程的預習,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學生成績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老師要在預習方面給予學生指導,重視預習的作用,積極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預習策略,結合教學實際,有如下建議:
一、預習指導原則
1.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在學習和理解能力方面出現問題,在指導學生預習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其在日常學習中逐漸養成預習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預習是可以見到效果的,可得到提升和鍛煉。在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中的“運算律”授課中,教材安排是從加法和減法過渡到乘法和除法的,考慮到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有限性,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
2.提出學習重點內容
學生一般是不知道學習重點的,因此在學生指導預習時,要提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讓他們做到心中有數,以便于把握。此外,要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讓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感受數學的魅力,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如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中的“統計和可能性”,教師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時,可以給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如以學生陪父母賣水果為例,讓孩子們統計不同水果的數量,這樣的形式可以加深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
3.實施分層預習原則
一般而言,理解是主要的環節,當然也是取得良好預習效果的關鍵,學生自己預習的過程就是在教師講解之前理解的過程。一旦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沒有真正理解知識,就無法起到預習的效果。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時,教師要對學生予以一定的指導。要對學生實施分層預習原則,幫助學生理解難點知識。
二、具體指導策略
1.學生動手實踐
一般而言,自己動手實踐的東西,理解更加深刻。而最新的課標就要求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老師要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提升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來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三角形面積”一課中,在解釋預習內容的環節,學生已經了解到三角形的面積如何計算,但是至于為什么是這個結論,他們并不理解。在進一步的預習中,就可以激勵學生去搞明白為什么要這樣,讓其動手去做、去探索。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形成了應用意識,提高了實踐探索能力,發現了數學學習的樂趣,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理論結合實例
數學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由生活中的具體實例抽象而來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幫助學生理解身邊的實例可以更好地解釋數學知識。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中的“觀察物體”的學習中,讓孩子觀察粉筆盒,用多盒粉筆組合出不同的形狀,啟發學生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加深對正方體和長方體屬性的全面認識。
3.學生嘗試例題
在新課標改革下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存在大量解答數學問題的環節。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個特點提高預習效果。指導學生養成在理解完數學知識之后自覺地解析數學例題的好習慣。如果學生只是一味地不解題就看答案,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養成。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嘗試自己解析例題,然后再看答案的對錯,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而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解答問題也是教學的要求。
4.及時發現問題
既然是預習,學生肯定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預習過程正是發現問題的環節。教師要告訴學生預習并非自學,對于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應盡力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來解決,但是并非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要在預習時解決。“學起于思,思起于疑”,預習就是尋疑的過程。發現了問題,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有重點地去聽老師講解,才會形成有目標的學習習慣。
總之言之,教師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讓他們帶著問題和疑問進入數學課堂,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改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也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翁勤林.先知能先覺嗎:關于數學課預習的一點感悟[J].教育科學研究,2006(6).
[2]虞萍.指導小學生有效預習的策略[J].江西教育,2009(6).
[3]張安秀.如何讓預習落到實處評論推薦[J].甘肅科技縱橫,2009(3).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