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并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選擇用好課文范例,讓學生進行模仿。老師選擇一些好的詞、句、段讓學生進行閱讀,進而進行模仿。發掘教材中的圖畫資源,吸引學生注意力,老師在上面做文章,引導學生寫好作文。
關鍵詞:教材;寫作;課文范例;語言;圖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并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需要從寫好一個詞、一句話、一段話開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接觸作文,在不加重學生原有的課程任務上,怎么樣才能提高寫作水平呢?通過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提高三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完全可以運用我們手頭上的教材,把閱讀和寫作充分地結合在一起,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一、寫作文要選擇用好課文范例,讓學生進行模仿
三年級的學生是第一年這么完整地接觸作文,還不能很好地進行創造。這就勢必要我們老師選擇一些好的詞、句、段讓學生進行閱讀,進而進行模仿。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此可見,閱讀對于學生的寫作來說十分重要,并且在我們的教材中不乏優秀的文章,這都是我們學生進行模仿的好范例。
我在教學時,充分利用這些文章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如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廬山的云霧》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向我們展現了廬山的云霧是如此的美麗: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我讓學生說說:在課文中作者說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那到底有什么樣的形狀呢?學生就說:有的像白色絨帽,有的像一條條玉帶,還有的像茫茫的大海和巨大的天幕。于是我就讓學生繼續想象,那些怎么的云霧,像小姑娘穿在身上美麗的白色裙子;那些怎么樣的云霧,像開心的孩子嘴里吃著的棉花糖等等之類,讓學生換一兩個詞語來把這個句子補充完整,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對于孩子而言,他們的筆頭也許是幼稚和不成熟的,但簡單的換詞也是他們起步的一個象征,而教材在這里充當的是一個領路者的角色,帶領他們走進自主寫作的門檻。
二、寫作文應該積累運用課文語言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寫作文應該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如此多的好詞、好句、好段,如果能夠讓學生在平時對課文中這些好的內容理解背熟,并作為語文材料儲存起來,在寫作時能夠靈活地運用,那么學生寫的作文想不生動也難。
如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北大荒的秋天》中,需要學生感受到北大荒的秋天的美麗,并能體會作者在課文第四自然段是怎么樣寫具體“原野熱鬧非凡”的,并模仿這樣的方式寫一段話。為了降低學生寫作的困難,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小朋友們都說:秋天真是五彩繽紛啊!____________的天空一望無邊,朵朵白云在天空輕輕地飄蕩。農田里,金黃的稻子___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果園里,___________;花園里,____________。”讓學生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到寫話中去。
學了第六冊課文《槐鄉五月》一課后,我高興地看到:“喔喔喔……小公雞啼叫了起來,叫醒了沉睡的太陽,帶來了一天的生氣。”學了第六冊練習5《處處留心》之后,我欣喜地讀到學生這樣的作文:“河邊的柳樹發芽了,嫩綠的枝條像溫柔的小姑娘美麗的長發。”
在學生的寫話里到處可以看見課本中的影子。“白的、紫紅的,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當學生能將教材中的這些好句靈活運用時,還用擔心他們的寫話不生動嗎?
三、寫作文也應充分發掘教材資源
相對于教材中經常出現的文字,一些精美的插圖也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我們完全可以在這些圖片上來挖掘。所以教材除了文字以外,插圖也是訓練學生寫作的資源。
有一個“習作”要求學生觀察課文中的圖片,運用對話的形式來進行寫作。這看似簡單的內容學生寫得卻不理想。在文章中對話所占的分量比較少,更有一些學生的文章中的對話描寫少之又少,就那么寥寥幾句。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所以我就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第三幅圖片中有些什么人物,他們在說些什么,在做些什么,并對照圖片去觀察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語言,去學習積累語言材料。這樣教下來的效果還是有一點,學生能夠把人們的語言寫活一點了,對于其他的兩幅圖人物之間的對話也較草稿生動了一些。
我們的教材有著很豐富的寫作資源,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夠多關注一些,多留意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閱讀、練習的機會,那么對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單位 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