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亮的眼睛和好動的天性展現出孩子們的純真和可愛,孩子們注定喜愛音樂。是不是都喜歡上音樂課呢?怎樣才能上好一節音樂課呢?我在反思和嘗試中領悟到:追尋音樂的本質,使音樂課更具內涵。音樂的基本要素有節奏、音準、節拍、調式、和聲、速度、力度等等,何不從最基本的方面進行嘗試呢?于是先把最基本的音準、節奏帶入音樂課堂。
一、讓節奏成為音樂課堂語言
節奏對于音樂來說,好比人的骨骼一樣重要。
1.運用簡易的節奏組織課堂。當上課鈴剛剛響起,孩子們還沒從課間的游戲中回到課堂,教室內亂哄哄的,我隨即拍了一個簡單的節奏,有幾個孩子模仿了,我用眼神對幾個拍節奏的學生表示了贊許,繼續拍出不同的第二個節奏,一大半的孩子一起拍手。拍出第三個節奏時,全班的孩子都模仿了。教室里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孩子們的眼睛盯著老師。用琴模仿鼓聲、鑼聲敲出節奏變化,更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復雜的節奏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太難了。我從數數拍手開始,由少到多,由三個到五個再到七個八個。練好心算的能力之后,引導學生,變一變,隨即擴展到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對比中來,如:×× × |×× ×| ,在音樂課上表揚就是 × ×|×× ×|(我們表揚你),坐正就是× ×|× ×|。
2.讓節奏帶著學生律動。當學生走進教室,播放一段輕松歡快的曲子,和著音樂的節拍,拍出簡易的節奏。我喜歡孩子們可愛的動作,我會模仿他們的一個動作來拍出節奏律動。孩子們不能不看老師了,因為節奏動作是不斷變化的,是有趣的,有的還來自他們自己。學生們開心地笑了,讓簡易節奏成為課堂語言。
3.讓節奏串編教師語言。這個創意來自音樂中的數板。例如,上一年級歌曲《小動物唱歌》這一課時,用音樂的節奏,讀了一遍歌詞,學生的反應平平,于是我用歌曲中的節奏說了一句,聰明的孩子在唱歌,啦啦啦啦真好聽。孩子們的眼睛齊齊地盯著我看。
二、用音準引領音樂課的常規
如果說節奏是人體的骨骼,那么音準就是人體的血脈。
一、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具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要善于利用兒童自然的嗓音和靈巧的形體,采用歌、舞、圖片、游戲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我認為對他們還是有必要進行音準的訓練的。只不過這個過程要簡易,要兒童化,讓兒童感興趣并樂于接受。我覺得音樂課可以用音樂要素中的音準和學生交流,用基本音階展開音樂課堂。例如,一年級的學生,我從do,re,mi開始,用琴彈出標準音高。學生對這三個音很熟悉。我在他們熟悉的基礎上,將這三個音組合變化。do,re,mi 表示美好形體,mi,re,do表示稍稍放松。用這三個音隨意地組合變化,教師彈琴,學生唱出唱名。從少到多,由淺顯向深度擴展。這個過程既能練習學生的聽力,又能及時地組織教學。通過嘗試,低年級孩子也聽得懂。但這個過程時間不能太長,容易機械化。只能蜻蜓點水,而且經常變換強弱、速度等等。
作為音樂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方法和形式,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的舞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師保護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經常激發他們體驗學習快樂的愿望。”相信每一位音樂老師都擁有愛心、慧心、恒心,音樂課也將更加豐富多彩。愿每一節音樂課都能帶給孩子們新的體驗,新的收獲。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大豐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