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所學校要走出教學質量低迷的瓶頸,只能通過優化育人環境,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改革課堂教學,構建開放的課堂一條途徑,別無他途。
一、優化環境,滲透理念
校長和全體教師要有堅定的信心,把“以人為本,關注生命”作為工作的座右銘,充分相信教師和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校管理層在各項工作上分工負責,協調合作,“精耕細作”,各工作環節不扯皮、無盲點,讓學校處處散發出濃濃的文化氣息,在每個角落滲透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引導方法,形成習慣
1.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在教育教學中,時刻想著學生,以“為學生的生命質量負責,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適應學生的發展,一切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教育宗旨,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成為校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真正解放教師自己,騰出相應的時間去關注自己的專業發展,不斷學習,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2.教師要讓課堂教學由學生自己完成,杜絕教師高高在上、滔滔不絕的講解。教師要用更多的時間了解、傾聽、引導學生,讓學生主宰課堂,板演、思考、討論,表達自己的見解,闡述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技能。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極少的時間進行點撥,逐步減少講解時間,把屬于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走。
3.要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讓學生明確什么時間學什么;掌握預習方法,通過自主閱讀文本,在課前找到問題,在預習筆記本上記下重點和難點,上課時解決并記錄下來;學會自我檢測,除學??荚嚈z測之外,在一定時間段內做一次試題。通過以上步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中逐步雕塑和完善、健全學生的人格,使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三、改變行為,轉變方式
1.在知識的傳授和掌握上,由面向結果向面向過程轉變。從教師把引導學生尋找現成的說明、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認證、現成的答案的行為改變為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的過程,理解其產生的基礎以及它與基礎知識的相互聯系等。只有實現了這個轉變,我們的教育才能與時俱進,適應“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需要。
2.在教和學的方式上,由單向輸導向多向交流轉變。在教與學的關系上要追求多向交流——交往、互動,實現師與生、生與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思想相互摩擦、碰撞、共振、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情感、體驗,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共同發展。
3.在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上,由因材施教向因材擇學轉變。要樹立面向全體,關愛每一個學生的觀點,注重個性發展,鼓勵學生的不同想法,選擇切合學生自己認知水平的一系列學習方式和學習材料,使學的過程真正個性化。
4.在學習主體心理能力的調動與投入上,由注重認知向注重情感轉變。不僅讓知識信息實現傳遞和融合,情感信息也要實現傳遞和融合,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勇于探索的能動性,使其學而有成。
5.在教材的使用和開發上,由教教科書向用教科書轉變。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和目的,多方組織素材讓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使學生便于接受,善于思索,樂于探求。
(作者單位 甘肅省西和縣何壩鎮麥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