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奧爾夫綜合性音樂觀告訴大家,兒童音樂教育活動都是創造、表演、欣賞以及唱歌、誦讀、舞蹈、奏樂的綜合體,任何單一的唱歌、誦讀、欣賞、奏樂以及純音樂理論學習是不存在的。面對21世紀的挑戰,學校教育將由過去偏重智育、技藝傳授轉向促進兒童個性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兒童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幼兒;音樂教學活動
一、從節奏入手,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創編
奧爾夫認為音樂中節奏是比旋律更為基礎的材料,不同的歌曲不可能是同一個旋律,卻可以是同一種節奏。訓練節奏的步驟應從體感入手,把體內的節奏誘發出來,綜合地訓練模仿、問答、節奏補充、多聲部節奏、用節奏為旋律作伴奏等。
1.跟著音樂節奏創編動作
如音樂活動《大鼓小鈴》,在活動中我首先出示了一個大鼓,問孩子:“這是什么?可以干什么?”孩子有說可以打的,有說可以敲的。于是,我繼續提問:“那用什么敲呢?”孩子說可以用手,也可以用棍棒等。為了給孩子們一個正確的答案,我說我們可以用小錘進行,這樣敲出的聲音一定很好聽。于是,我繼續提問孩子:“鼓會發出什么聲音?”有的孩子說是:嗒嗒,有的孩子說是:啪啪,有的孩子說是:咕咕,還有的孩子說是:咚咚,最后我用力地敲了一下鼓,孩子發現鼓原來發出的聲音是咚咚的。我又出示了一個小鈴,讓孩子去猜小鈴鐺會發出什么聲音?孩子又說出了許多答案,我也讓孩子聽了一下發出的聲音,“叮叮叮”。孩子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知道了大鼓發出的聲音是沉悶的、重重的,小鈴鐺發出的聲音是清脆的、輕輕的。“那大鼓和小鈴是不是隨便敲出聲音的呢?”“不是的。”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告訴了我。“對啊,大鼓和小鈴是有節奏的。你們仔細聽哦。”在后面的教學中,我讓孩子用身體部位來學大鼓和小鈴,表現出它們的不同節奏。
2.跟隨音樂節奏參與游戲
《小貓歌》活動開始了,讓幼兒聽著小貓音樂進入活動室,并按節奏拍手,幼兒初步感知這首歌曲的曲調和節奏,然后運用無意義的詞,如啦、嗚、啊等,讓幼兒跟曲調唱,鼓勵幼兒自己動用許多無意義的詞進行演唱,幼兒很感興趣。通過這兩種形式,既增加了情趣,降低了困難,又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充分地感受并掌握了這首歌曲的曲調和節奏。
二、從語言入手,讓幼兒在音樂游戲中體驗
奧爾夫認為語言是音樂的根,音樂有時也需要借助“語言”這一工具來達到一定的效果和目標。如在音樂活動導入部分,我們有一個“熱身”訓練——“叫人名”,活動開始時,我會給孩子一個示范,“我叫×××,你叫什么?”通過這樣的句式讓孩子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每個孩子一個個地介紹著,遇到有困難的孩子,我會再次示范句式,并幫助他拍打節奏。在叫了兩個音節數不同孩子的名字之后,就讓他們互相有節奏地呼喚、或分組呼喚,形成多聲部呼喚,然后是數韻和簡單的兒童詩歌。
奧爾夫音樂教育是結合身體律動,唱、奏、動、聽統一教學的音樂教育,同時也是“為孩子們的音樂”,是創造性的幼兒音樂教育。它喚起了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激發了幼兒對音樂的情感,是培養幼兒音樂感覺和情感的金鑰匙。有節奏地念童謠《螞蟻賽跑》,適合小班年齡的孩子,他們喜歡這樣“動手”和自己的朋友游戲。“黑跑道,白跑道,斑馬身上來回繞。大螞蟻,來賽跑,斑馬癢得受不了。”朗朗上口的歌謠,小班孩子非常喜歡。因此,我便準備了一些教具材料來幫助孩子們先學會這首簡短的兒歌,然后再開始合作性的游戲。“寶寶們,你們看這是什么?”我出示了斑馬的圖片,但把頭和尾是遮起來的,讓孩子猜猜這是什么動物。起初孩子們并不能說出是什么動物,于是我做了提示,“什么動物身上的花紋是黑色和白色的呢?”孩子們一下子就猜出是斑馬,這剛好有利于我引出兒歌的上半部分,“黑跑道、白跑道,斑馬身上來回繞。”“那誰在斑馬身上繞呢?”孩子們一下子就好奇起來了,我很容易地說出了兒歌的下半部分“大螞蟻、來賽跑,斑馬癢得受不了。”在圖片的輔助下,我和孩子們一起有節奏地朗讀了一遍兒歌,在念兒歌的環節上我再加上一點有趣的朗讀兒歌的方式,如:大聲、小聲,或者利用身體的部位和不同的方式。“螞蟻還會在斑馬的什么地方賽跑呢?”“會在斑馬的大腿上。”孩子們都被這樣有趣的方式吸引了,一遍遍地念著兒歌,在游戲的過程中把兒歌記熟了。
三、從聽覺入手,讓幼兒在音樂歌唱中感受
聽力的培養是發展兒童音樂能力的前提,將奧爾夫音樂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我們日常的歌唱教學中,從聽覺上讓孩子自己來感受什么聲音才是好聽的、適合歌唱的聲音。
我們在《高高興興上幼兒園》的主題中開展了歌曲教學《我愛我的幼兒園》。但是對于剛上小班的孩子,有的孩子連普通話都說不上來,更不用說如何唱出完整的歌曲了。那么怎么樣讓孩子們會唱,并能用好聽的聲音來演唱呢?我想作為音樂教育,讓幼兒理解歌曲的內容,不能單純地憑借教師的說教而應該結合幼兒實際的生活經驗來幫助理解。我要讓孩子通過簡單的歌曲,把歌詞唱清楚。于是我采用了電腦里的錄音軟件來讓孩子感受歌曲怎樣唱才是美的。首先,通過錄音等手段的導入,幼兒很自然地進入歌曲所表達的意境中。其次,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孩子都不會自己唱歌,有的孩子會喊,有的孩子則是不敢唱出來。為了解決幼兒不會用自然音演唱的困惑,在活動中我采用了聽唱的教學法:即將孩子唱得不好聽的聲音錄下來,再把優美的兒童歌曲播放給幼兒欣賞,進行對比,得出要用自然的聲音演唱。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感受了歌曲的旋律,為下一個環節體驗歌曲的情感埋下了伏筆。
四、從體感入手,讓幼兒在音樂律動中參與
身體是最好的器樂。以人的自然性為出發點,發掘人體內的音樂性,促進人體器官與心智反應及平衡能力的協調發展。
1.參與律動,創編動作
律動的組成要素一是音樂,二是動作。其中,感知、理解音樂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對于小班孩子來說,在音樂中參與游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開火車》這是一節韻律活動,小班的孩子由于年齡小,比較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這個活動剛好適合他們。讓孩子們感知音樂節奏的變化,根據音樂節奏進行簡單的動作,并嘗試用簡單、多樣的身體動作表現開火車,能夠初步體驗跟著音樂節奏開火車的樂趣。在這個活動中幼兒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因為活動的內容是他們所熟悉的,音樂的節奏性變化非常明顯且有趣味性,所有幼兒的參與性、積極性、主動性都得到了提高,同時孩子的節奏感也得到了鍛煉。
2.互動表演,充滿趣味
在《大樹媽媽》這節活動中,孩子最感興趣的就是最后的表演。在老師扮演樹媽媽的時候,他們就把自己當成了小鳥,偎依在樹媽媽的懷里,加上老師扮演成樹媽媽的形象,更加有了讓孩子演唱的欲望。當老師請孩子來扮演樹媽媽的時候,他們踴躍的小手表現了樹媽媽在他們心目中的偉大形象。但是活動中也有一些不足,如果讓全體孩子都參與表演的話,有些孩子的角色不明確,還有的孩子在表演的時候不愿意唱出聲音來,表演的基礎首先是要把歌曲唱會。為此在表演的時候要給孩子明確地定位好角色,扮演小鳥的可以用頭飾或者胸飾表示。相信這樣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表演興趣會更濃。
綜上所述,奧爾夫認為原始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并適合于兒童。原本性音樂學習注重人對音樂的最基本的感受、體驗,這種感受和體驗的獲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識灌輸、技術訓練,而是通過人們的自身參與,自發自然地獲得,人人都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在沒有困難的壓力下,學習和掌握原本性的音樂。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